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发布《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新闻11月10日讯(记者 张艳玲)我国“智库热”现象仍存在,智库媒体化、舆论化、追热点倾向严重,出现“千库一面、万库一声”的尴尬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10日发布的《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建议,我国智库建设要明确定位,实现专业化,去行政化,建多种融资渠道,确保独立性。

我国“智库热”仍存在

报告显示,我国“智库热”现象仍持续。存在热在数量、热在排行榜、热在传播、热在跟风、热在咨询。

报告指出,这几年,我国智库重视数量的增加,忽略质量的提高,重视智库排行榜,忽略整体建设,重视宣传工作,忽略咨政建言,重视热点问题跟踪研究,忽略开拓性创新型研究,重视咨询,忽略公共政策研究。

报告建议,引导智库建设求真务实,以质为本,树立问题导向,加强政策研究,咨政与宣传并重,掌握议题,创新咨政。

智库要专业化 去行政化

智库核心作用在于掌握话语权,创设新议题,引导国际舆论走向。我国智库全球话语权仍无法与国际顶级智库相提并论。

报告认为,我国智库在公共政策研究、功能发挥、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行政化倾向有所上升。

我国智库应明确发展定位,培育相关领域核心竞争力,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制定发展战略。不能忙于追热点,做短平快项目。

报告认为,智库要凝聚一流人才,培育具有复合型能力、国际视野的智库人才。新型智库建设要“去行政化”,取消行政级别,规范行政权力。

智库要保持独立性,学术研究和组织运营要独立,观点要中立,保障智库研究不受利益驱使,不偏离“思想库”本质。

报告建议,智库建立稳定多样的融资机制,避免身份多重而科研不独立。报告认为,智库不仅提供决策咨询平台,还要为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向公众阐释政策内容,论证政策合理性。同时还要主动搭建政府、公众间沟通桥梁,及时反映公众声音,而不是只做政策“传声筒”。

智库评价仍要本土化

报告建议,我国智库要搭建“四梁八柱”:

“四梁”是指智库要有明确定位;加强过程管理;重视绩效评价,也就是政策、学术、社会、国际影响力评价;强化队伍建设,教育体系中增设智库专业,加大力度培训智库从业人员。

“八柱”是指领导重视,把智库建设当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向对策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创建与维护好对策报告的上报通道;做好财务、科辅人员配备、财务报销便利、数据库资源等行政保障能力;处理好科研考核与智库考核的关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拥有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报告提出,我国智库评价与智库建设一样,处于浮躁状态。报告建议,延续智库评价本土化趋势,不照搬、套用国外评价模式;探索适合本土特点的“主观综合性评价体系”;研发智库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标准。

《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从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三方面对国内智库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选出166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