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北京,23家公益机构联合发起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
中国网11月25日讯 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大会24日在北京召开。联盟由23家公益机构联合发起,旨在配合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聚合公益机构力量,推动公益保护地发展,以期帮助国家有效保护1%国土面积。大会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主办,200多名来自政府、企业、公益机构、保护一线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桃花源基金会首席科学家王德智,云南西草海自然保护中心巡护队长寸玉周给大家带来了保护一线的故事;桃花源基金会联席主席马云、马化腾,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钱晓华,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首席代表朱春全在会上开展了跨界对话。
来自一线的公益保护地尝试
吕植讲述为什么要做公益保护地。
“目前,中国还有很多重要区域未能纳入由政府主导实施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公益保护地便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吕植说。吕植讲述了在新成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中,牧民已经成为保护主体;有3万师生的北京大学校园也打造一个保护小区等故事。大量社会公益力量的加入,填补着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存在的空缺。
王德智介绍老河沟保护地。
位于四川绵阳平武县的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便是一个例子。2011年,四川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支持下,将这个曾经的林场建成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开始了第一个由政府机构管理、民间机构管理的公益保护地尝试。
近7年时间,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物遇见率增加,河里鱼类种群恢复。“在保护区,我们组建巡护队,杜绝盗猎盗伐;在扩展区,我们帮助开发生态农产品,产业扶贫,帮助老百姓创收。”王德智说。
桃花源基金会将保护区外的社区作为扩展区纳入工作范围,保护与发展并重。2016年,通过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老河沟周边居民户均增收1万元,产品销售利润覆盖老河沟自然保护区运营经费。
寸玉周讲述草海保护故事。
这些保护的成果离不开一个个热爱自己家乡的当地巡护人员。西草海的巡护队队长寸玉周是土生土长的草海人,今年59岁,养过鱼、开过石材厂,最终选择了守护草海。“我以前养鱼,对草海还是有一些破坏,有一天我发现草海没有以前美了,很多垃圾。”寸玉周说,“环境破坏了再多钱也买不回来,加入巡护队可以做一些对草海好的事情。”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坚信他们的努力可以让草海越来越美。
吕植所介绍的多种保护尝试、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建成,以及老寸所代表的一线保护人员都表明,公益机构有能力也有决心帮助国家做好自然保护。
跨界讨论展望公益保护地未来
桃花源基金会联席主席马云。
“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而不仅仅是施舍。做公益是一种福报,做慈善也是福报”。马云说。阿里巴巴也一直在践行这种理念,十分注重发挥其平台公益优势。今年9月,阿里巴巴联合各界推出“95公益周”,并向全社会推出“人人三小时”平台,方便公众随时随地参与各项公益行动。
桃花源基金会联席主席马化腾。
据统计,今年的99公益日用户捐款金额8.299亿元,其中,环境和动物保护相关的项目筹款金额占比6.5%。这表明环境、动物保护受到的关注还不多。马化腾表示,腾讯希望发挥连接优势,打造一个用互联网改变公益、用技术连接信任的公益生态。同时也让越来越的人能够关注到并且有渠道去参与自然保护。他说:“腾讯进行公益实践和探索已经有10年了,我们希望发挥腾讯的优势,将平台、捐赠人、公益机构、企业与受捐赠人五方紧密连接。”
对于公益保护地未来的发展,在这样一个集合多方优势的联盟平台上,大家都信心十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首席代表朱春全。
作为自然保护定领域的资深人士,朱春全从国际上公益保护地的定义说起,分享了很多公益保护地的成功案例,表明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在国际上发展已久,设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是对已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钱晓华。
钱晓华会长则分享了阿拉善SEE基金会在自然保护领域的经验。钱晓华说:“阿拉善SEE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以让公益组织在平台上申请资金,把科学家、政府,通过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互联网平台和公众连接起来。”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
国家公园领域的智库专家王毅介绍了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公园方面的进展,并从公益机构如何能够更好配合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给出了很多建议。他说:“社会力量是可以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我们期待联盟未来能够配合国家政策、解决关键问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如今,国家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众多热心保护地企业家积极行动,公益组织更是不遗余力。
发起联盟 推动公益保护地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随着社会力量保护热情的高涨、政府对于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地支持,23家公益机构发起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就是希望能够凝聚起社会力量,推动中国公益保护地发展,助力国家自然保护体系建设。这次大会约定,到2030年,推动社会公益力量帮助国家有效保护1%的国土面积。
桃花源基金会拓展中心总监杨方义。
联盟将搭建技术、交流、能力建设平台,建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规范、标准和评估体系、总结公益机构已经在自然保护地方面的探索、经验和知识,推动行业的能力建设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一线公益机构开展保护工作,为建立中国多元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填补保护空缺、提高保护管理能力、扩大有效保护面积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今天,发起这样一个联盟,就是希望所有做公益保护地的机构都能在联盟的平台上共享经验,好的经验传承下来,走过的弯路避免再走。”桃花源基金会CEO张爽说,“带动更多人来做保护地,一起约定保护更多绿水青山。”
联盟大会还发布了《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发展观察2017》和《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定义及标准》两份报告。
目前,联盟正在筹备过程中,23家联盟发起机构分别是:阿拉善SEE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保护国际基金会、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合一绿学院、红树林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美境自然、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全球环境研究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银泰公益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自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