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转播到腾讯微博字号:

舆情分析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2-12-03  发表评论>>

事件概述

2012年11月20日,网上曝出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视频,雷政富21日回应连称“是假的”,随后爆料记者纪许光对媒体宣称“还有更完整视频”。11月24日,纪许光在网上继续爆料称雷政富利用其职务之便为其弟公司谋得福利,不雅视频中的女主角系另外公司安插,视频也是为陷害雷政富拍摄。而后,微博又有人爆料雷政富不雅视频中的女主角生活照片,后被证实是虚假爆料。

25日重庆市纪委调查组深入开展工作,称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对于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雷政富流程图


媒体舆论走势

雷政富媒体关注度


雷政富事件在21日中的新闻量为172条,在随后的三天逐渐增多,在24日重庆市宣布立案调查时,达到最高值1080条。在百度新闻热搜词中,重庆官员不雅视频在22日成为榜单第2位,随后的24至26日分别位于新闻热搜词的14、16、17位。

在众多新闻中,22日的《重庆北碚区委书记不雅照爆料记者称愿提供证据》达到了145条转发量,23日的《爆料记者表示曾接到对雷政富一事的“求情电话”》达到了120条的转发量。由此可以看出,舆论的持续关注与爆料记者不断地以新信息轰炸密不可分。24日人民网转载新闻《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被免职,网络监督再发挥作用》为此次网络监督行为定了基调。

新浪微博开展了“雷政富被免职”的微话题讨论,一周之内的参与度达到了88万余条,全部讨论数量为248万余条。其中,爆料人之一的纪许光21日发布的微博“本博敬告雷政富和有关方面,不要欲盖弥彰。我们愿意提供一切原始证据!”被网友转发8千余次。2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微博,“重庆市委研究决定,免去雷政富同志北碚区区委书记职务,并对其立案调查。”此条微博被网友转发3万3千余次。

从媒体报道、新闻数量、微博关注的走势看来,重庆市政府处理案件的三天,也正是舆论从发现热点到最高峰的三天时间,随后处理信息的发布也让舆论逐渐平息。

与以往的反腐案件相比,此次事件从微博发起,微博传播,最后也可以说是以微博的舆论力量成功扳倒了贪官,与传统媒体相比,这次的舆论战场集中在了自媒体身上。

重庆市63小时给说法,舆论为速度和决心叫好

从11月20日网上爆料被转发后迅速成为微博热点话题,到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身份,随即免去职务并对其立案调查,媒体普遍称“微反应”63小时。

雷政富处理过程


重庆市纪委在网络爆料的第一时间就对媒体发声,快速跟进了事件发展。在事件初期,就让舆论了解到政府对此事的高度重视,提出“绝不姑息”的明确态度,给热炒的舆论快速打了一针镇定剂。

不同于以往地方政府对于腐败案件欲盖弥彰的“护犊子”行为,重庆市纪委没有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在接下来的每一步调查中都及时与公众通告,态度诚恳、信息明确。不到三天的时间内,免去了雷政富职务,给了公众切实交代。在此基础上,重庆市纪委还表示,因为有相应调查的规章制度,能公布的信息都已公布。舆论并未就此表示不满,也同样在另一方面表示了舆论对事件处理的满意态度。

从一个明确的态度开始,到一个明确的行为结束,重庆市政府在雷政富事件上的回应速度和回应态度,赢得了舆论的普遍赞扬。媒体评价地方政府部门此次顺应潮流和民意,积极看待网络反腐,依法调查,快速回应。中国青年网发文称《雷政富免职 重庆打响十八大后反腐第一枪》、《西安晚报》发表文章《纪委邀记者协查不雅视频是一种进步》、《新京报》刊发文章《快速查处雷政富与网络反腐合拍》称,一个明智的政府部门,没有理由不重视网络反腐,也不会坐等某一网络反腐事件持续发酵。

多次发酵让舆论在成长中成熟

在今年通过网络曝光信息,媒体舆论破案的一系列联动行为频频发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发酵过程中,舆论走势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舆论关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63小时微反应,舆论欢呼这一次反腐胜利

作为事件主线,63小时不到三天的事件落幕让舆论对重庆市纪委的动作表示充分认可。

有网友表示,与网络的大胆与激动不同,相关部门的调查更审慎和细致。这次在查处“雷冠希”问题上,重庆市效率很高,从网上曝光到做出处理决定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值得肯定。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胡夏枫说,是网络反腐与现实反腐有效互动形成强大监督网,让腐败分子无所遁形。部分专家还表示,对于促进官员清正、政府清廉来说,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舆论监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快速曝光与信息安全,舆论双刃剑暴露隐患

在雷政富事件中,11月24日一名v字认证的微博网友贴出图片并称下图女子为雷政富“干女儿”,立即成为了微博热门话题。随后即被证实此为虚假信息,照片为厦门某女大学生的艺术照,与雷政富并无关系。

在舆论热议话题中,抛出噱头吸引眼球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速度成为舆论追求的第一目标,在快速反应下,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经常被公众忽略。一些重要信息还未经过验证,就被摆在了舆论面前,而舆论本身又不具有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这导致了舆论破案的过程中常常透露出浮躁之气,容易捕风捉影,对信息安全的不负责会导致对当事人的严重伤害和不良后果。

相由心生,舆论从盲目否定走向客观评价

这次舆论关注事件本身之外,还对雷政富的相貌与其语录做了讨论。

有网友将雷政富3个字解读为“雷人长相、政府官员、富得流油”。一时间,有人形容雷政富的相貌“鬼斧神工,把历史上的各种难看、猥琐、丑陋熔于一炉”。这种声音的出现立可以理解为,舆论对于违法官员的痛恨,意在全方位将其否定,一系列“相由心生”的说辞成为了这种言论的支持依据。

但随后便有理性的声音对此事进行解读,《中国青年报》发文《对雷政富们的“长相”该作何评论》称“官员在任上干了什么都可以器宇轩昂,只有落马后才可以往死里挖苦,这除了痛快痛快嘴吧,又有何益?”

逐渐这种理性看待相貌的声音成为舆论主流。由此看出,在舆论发展的过程中,公众情绪是舆论能否稳定的重要依据,唯有让大多数人都冷静、理性地看待事物发展,才能让舆论的声音避开浮躁,更加有力。

雷政富反腐语录在舆论戏谑中走红

除长相之外,雷政富的反腐语录也在网上红极一时。网友还专门汇总了2006年以来雷政富在不同岗位上的“反腐语录”。颇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些“反腐语录”中,雷政富曾多次提到加强道德修养、廉洁自律等,这些经记者查询后均得到证实。

舆论此次对于雷政富反腐语录的挖掘,是在以往网络反腐过程中从未有过的新现象。舆论关注此话题充满了对贪腐行为的戏谑,也同时为一些道貌岸然的还未落马的官员敲响了警钟。让不法分子知道,发达的网络和强大的搜索,让每一位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处于舆论的聚光灯的监督之下。“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只作为一句名言,更重要的是一句警句。

不再盲从爆料信息,舆论在自我进化中成熟

记者纪许光在网易博客发表博文《高调反腐:曝光重庆不雅视频事件背后》达到了69万的点击量,在文中他详细描述了曝光雷政富的整个过程,得到了网友褒贬不一的评价。

在扳倒雷政富后,纪许光并没有得到舆论的一致赞扬。有舆论认为他过于高调的反腐实则是在炒作自己,另一个信息提供人徐瑞峰也有借此红一把的嫌疑。而更深层的媒体人的角色定位问题,成为了舆论在事件平息后讨论和关注的焦点。

《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秒杀”雷政富与媒体人的角色定位》称“尽可能让新闻回归新闻,让媒体人回归记录者而不是新闻当事人的角色,当是新闻从业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追求。”

当舆论对爆料者不再盲目轻信、不再将他们供奉在神坛上期待他们拯救社会,舆论本身也就逐渐走向了成熟稳重。在关于爆料者角色定位的思考中,舆论不再只是爆料信息的跟随者,更重要的是担当起了信息制造者的角色。

舆论脚注大制度,对新兴监督机制的根本思考

网络反腐成为今年舆论力量发展最大的收获,作为一种新兴反腐监督机制,无论是对反腐当事人的信息安全保护,还是对网络反腐这一制度的认知,舆论都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齐鲁网发表文章《应该予以“网络反腐”充分的保护》,同样提及了保护安全的内容。在观点中国的新一期《观察》专题中,提出了“三个劣根性,注定了自媒体的侦探游戏只是舆论赠品”,观点中国同时发表文章《网络反腐,只能救急不能救穷》称,“反腐最终还是要依靠合理、合法、合情的透明制度。网络反腐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和副作用,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它。”

通过集中爆发的类似事件,舆论关注网络监督不再简单停留在事件的跟踪上,而是逐渐深入到了对制度本身的思考。虽然舆论对此类话题的热议只是在大制度下的一种脚注,但对外却有着明显的监督作用。对内而言,这是舆论的自我进化过程,舆论思考讨论出的结果是社会更加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舆情分析

对于网络反腐这一现象而言,舆论成功地揪出了这个贪官,但是这种手段依然不能视为正统,相互陷害挖陷阱、亦或争名逐利地爆料炒作,即使针对的是贪腐分子也依然不值得提倡和叫好。以舆论为主力的网络反腐不能成为替代制度反腐的力量,网络反腐自身有着诸多缺陷,只能作为制度反腐的一种辅助。

雷政富事件中,重庆市纪委为地方政府应对舆论危机树立了一个榜样,在对事件的时间把握、处理方式上都能够让舆论满意,达到了一个“63小时”的新标准。

雷政富事件是近期网络监督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虽然之前相似案例频发,但舆论对此事的跟踪并没有减弱,而是对整个社会现象和监督制度作了更密切的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积累的经验带来了理性的思考,舆论在此次事件中有了更全面的表现。从一步步跟进事实,到一个个剖析现象,再到一层层的制度分析,在雷政富事件后,舆论完成了一次良好的自我进化。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张林
官方微博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