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如果按现在这个路子走下去是完不成任务的,必须改变一个思路,就是把“社会转移”和“社会服务”统统纳入进来统一考虑这个养老的问题怎么办,这样的话才真正有出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中国网两会特别节目《中国正在说》当中,对中国目前的养老、社保等问题做了深入解读。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到2013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8.2亿,全国已有超过2亿人在按月领取养老金;城镇职工医保、城居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下一步,需要认真分析经济新常态和全民保障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研究一些新政策、新措施。
农村的社保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就是所谓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背后实际上是大量农村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立足于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平衡工作,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统筹就是城乡差距之间的统筹。在农村,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有自己的特殊性的,包括土地的性质,土地的方式方法,以及产生的分配方式方法不同,带来的一些社会保险的结构,是和城市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的。
杨宜勇说,城乡之间有天然的差异性,因此可以单独搞一套,但是我希望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这个养老差别不要那么大。关键是中间,在中间有一个中间体徘徊的就是农民工的问题,我希望把农民工中“农民”两个字拿掉,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按城镇职工算。但是,现在很多人愿意有一个农村户口,这个是斩不断的。
现在如果不能够完全解决户籍问题,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并不太想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还是给他们保留农民的,他们还有话可说,如果现在是城镇工人了,但是他的家庭又不能进入城镇,这样反而对他们是更不公平。
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这个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凸显,保持这种形式也可以,只要城乡的保障水平一样就成,但是,在城乡保障水平差距大的情况下资金来源就成了关注的焦点问题。杨宜勇表示,李克强总理谈到城镇化里面三个一亿人的问题,现在2.65亿农民工,可能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面,异地的能安定下一亿人,然后在本省范围内,大中城市再安定一亿人,这个农民工基本上八成的问题就能解决,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人往哪儿迁移,是跟着就业和机会走的。如果机会在北京和上海,这些一线城市,那么他就会往这些地方走,而且这些地方也是需要他们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学历水平都在硕士以上,必须要有高级的人才,中档的人才和低档的人才,而且可能低档的人才占的数量不少,但是现在你只希望他们来,把他们的劳动力出卖给你,只尽义务但是权利很少,所以说城镇化将来问题会很大。
杨宜勇说,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现在按常驻人来算, 2.65亿人都到城市里来了,所以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严重。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如果按现在这个路子走下去是完不成任务的,必须改变一个思路,就是把“社会转移”和“社会服务”统统纳入进来统一考虑这个养老的问题怎么办,这样的话才真正有出路。但是也不能替代社会保障,各占一半。比如像农村这些老人,用社会保险的办法不行,干脆就直接提供社会服务,因为他出来打工大概到45岁,50岁以上的这些年龄,他们在外面打工、找工作其实也很困难,能不能干脆让他回去照顾自家的老人,然后把他看成社会劳动,给他一定的补贴。
现在,社会保障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然带来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我国已经步入了全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