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两会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中国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大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开放促改革”的问题。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在进入“新常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为此,中国网两会特别节目《中国正在说》邀请到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一话题。
王辉耀认为,新时期的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就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过去的30多年是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同时中国也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到去年为止,中国资本的出入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未来的30年,我国走出去的势头,可能会比外资进入中国的势头要大,所以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逐步完善。
他表示,只进不出的开放,只是一种单项的开放,有进有出的开放,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开放,所以说从战略意义上来讲,中国现在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全方位开放。走出去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走出去我们才能去世界寻找各种机会,锻炼我们的企业队伍,提升企业的国际经营运营能力,寻找新的合作资源,同时反过来促进企业提升国内的经营和运营能力。
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比中国留学生走出去,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更有意义。另一方面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特别是在近代世界的发展,跨国公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国公司能够走出去,成为全球公司,成为跨国公司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是颇有成果的,也得到了很多的好评。王辉耀总结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大模式,比如说海尔模式;联想的借船出海模式;华为、中兴的农村包围城市,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模式;品牌共享;我国的高铁也实现了走出去;还有温州模式等等。
对于企业走出去,王辉耀给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遭遇竞争摩擦要完善自己,同时提升领事保护
谈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分,即有跨国公司,又有国有企业,还有民营企业,王辉耀建议在更好的走出去方面,还是可以再做一些提升。比如说前几年我国温州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在西班牙出现了烧鞋的事情,再比如说国外当地的商店周末是不开门的,我们的百货商店周末24小时开着,跟当地造成了一些竞争摩擦。这种现象虽然是个别的现象,但是我们还是要逐步的提升我们走出去的水平,尽管这些都是走出去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不断的提升,完善的过程。
遇到竞争摩擦这是必然现象,是一个过程,我们不需要回避它,也不需要掩饰它,我们只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就够了。但是我们可能还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走出去的安全问题,因为在国外也有中国企业被绑架的现象,另外在海外被绑架,我国的领事保护,还有安全等问题都要跟上。王辉耀建议:中国走出去了上亿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体量,我们国家的海外机构领事保护机制,包括我们走出去的政策完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来华投资也有很多问题一样,只能不断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调控,逐步的完善。
采取新的模式和策略来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也是对中国形象的一个巨大提升,但是我们也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优势。比如说现在有的国家比较忌讳我国的国有企业走出去,那我们能不能采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利用我国的海外华人华侨,利用我国的留学生走出去。这样就能避免给当地留下口实和偏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模式和策略来走出去。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中外合营的方式,让大量的跨国公司走进中国,同样的,我国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也以合资、合营的方式走出去,和外国的企业合作。
另外一方面,当时中国引进来还有一个很大的战略意义,就是市场换技术。跨国公司要进来,必须给我们提供技术。现在我们出去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比如说外国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就以市场换市场,中国帮助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外国企业也要帮助中国企业在其本土市场发展。我国可以采取这样一些灵活的政策。
大量前政府官员应为企业走出去发挥余热
在欧美发达国家,他们走出去的企业都非常成功,但这其中他们的一些前政府官员,特别是一些驻外的大使、参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基辛格已经90岁的高龄,现在仍在为美国企业做咨询。我国实际上也有大量回国的大使、参赞,这些人应该发挥出他们巨大的作用,应该把他们跟中国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利用率,远远不如国外政府高。不仅仅是我们的大使、赞,甚至是我们的前部长、前总理等等,都可以发挥这种余热,包括智库也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是我国的官员退下来以后,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
王辉耀最后表示,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新学问,一个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和提升的过程。它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很大的好处,也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开放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