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郭崇立:中国在非洲投资,应该理直气壮讲清楚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发布时间: 2015-03-13 作者: 张林 责任编辑: 张林
+|-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全球市场布局,寻找机会,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在进入“新常态”。但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未知的风险、挑战和误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表现不仅对国际政治经济有巨大影响,同时对中国形象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副理事长、中国前驻肯尼亚和牙买加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郭崇立在做客中国网两会特别节目《中国正在说》时谈到,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是我们的一个国策,也是国家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之后的必由之路。

郭崇立曾在非洲两个国家担任过大使,他介绍中国在非洲已经有2000多家较大型的企业。投资额度增长很快,去年是250多亿,贸易达到2000多亿。大量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总体上讲,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效果。

郭大使介绍称,非洲在目前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而且中国的技术比较对路,我们的国情与非洲也互相匹配,中国对非洲的政策也受到当地欢迎。从政治上来讲,我们是一个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我们走出去的企业,过去总体上来讲是从事外援工作,要为当地经济做出我们的贡献,这是一个传统。

中国对非投资不再是援助,而是互利共赢

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了,不只是单方面的援助,而是互利双赢。郭崇立认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确实对我们的中国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首先,中国过去是吸引外资的,从2014年开始有一个转折,在国外投资的总额超过了我们吸收外资的总额,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的时候了,到了一个走出去的时候了。这是一个好的国际形象,包括非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还有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都欢迎中国投资,特别是在目前世界经济不是太好的情况下。

第二点,走出去,特别是在非洲,我们的投资主要都是基础设施,我们雇佣了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而且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提升非洲国家的经济来说是必须的,不是说可有可无。非洲国家是衷心的欢迎我们去投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中国抱有非常好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从毛泽东、周恩来的时代一直延续过来的。

另外这些投资,其中不少是援助项目,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交往,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往。比如说孔子学院,是非洲的第一家。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访问肯尼亚,专门接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师生,当时非常轰动。我们国家通过企业的走出去,教育、文化走出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和非洲的友谊,这些形象都是正面的。

存在问题一定要克服,不能够听之任之

不过确实走出去的企业也发生过一些不好的事情,诸如不注意保护环境,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恶性竞争等。郭大使对此的态度是:“必须看到这些不好的东西是一个支流。现在西方一些媒体不断捏造一些谣言,或者说抓住一些事情把它无限的扩大,来挑拨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觉得我们需要非常警惕,绝不能因为个别中资企业出的一点问题,就把整个我们在非洲的投资抹黑,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讲清这个事情。”

郭大使认为,总体上来说,中国形象在非洲是正面的,是好的形象。我们不能够被少数不好现象蒙住了眼睛,也不能被西方这种宣传所欺骗。但是对确实存在问题我们一定要克服,不能够听之任之,更不能不管不问,这一点要下大功夫。

提升走出去的质量要从企业和国家两方面下功夫

郭大使分析,现在我们到了一个新阶段,投资是大规模的走出去,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专注一个地区,是全球性的。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确需要提升走出去的质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它还涉及到国家的政策,它不仅涉及到法律层面的、经济层面的、金融层面的,而是各个方面都涉及到。所以提升走出去的质量,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从企业层面,要走出去就要做好调研,要知己知彼,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了解环保,了解这个地区工会的情况,劳资关系,了解它的反对党、执政党,政局变。一定要有备而去,对当地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话成功的机率才会比较高。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要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服务。包括提供一定的安全防护。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起码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官方沟通等。作为国家政策层面,我们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这些企业,让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可持续,成本比较低的方式走出去。还有就是国家在培训方面,要对那些走出去的企业骨干进行一些培训。另外就是总结经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要做一些经验总结。

总之从企业、国家的这两个层面多做一些工作,从而促进我们的企业能够走出去以后有更高的成功率。每一个在国外成功的中国企业本身都有助所提升我们国家的形象。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