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深解】把握自然灾害"防"与"治"的辩证法
胡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日举行第三次会议,就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行深入研究,作出工作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对加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成效和能力评估、建设格局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明确提出了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九个坚持”原则和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必须推动建设的“九大重点工程”。
这“九个坚持”和“九大重点工程”深刻揭示了应对自然灾害“防”与“治”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形成了习近平防治自然灾害思想观,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是今后一个时期切实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遵循。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在给人民天然提供丰富物产和多样化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在我国就包括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雪灾等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地质板块迁移形成的多发性地震灾害,病虫害等生物灾害等,也包括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环境治理跟不上带来的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草场退化、森林毁坏等造成的人为环境灾害,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差异大的明显特点。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仅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40亿美元,环境生态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和治理成本约占国民经济产值的5%。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8451亿元。前不久肆掠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台风“山竹”给中国境内带来的经济损失,经有关专家预估就超过1000亿。
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对于造化形成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避免不了,但借助科学技术发展和构筑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友好关系,人类可以适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人类可以应对好各种不期而遇的自然灾害;更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寓“防”于“治”,以“治”设“防”,减少人为自然灾害,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乃至于国家安全。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牺牲环境追求发展的教训和工业化后期敬畏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经验,对提高我们自然灾害防治意识和能力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了包括防治自然灾害在内的一整套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动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达到新的境界。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三次会议提出的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九个坚持”“九大重点工程”是将“防”与“治”的辩证关系在应对自然灾害领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这也是对丰富现代生态文明观理解的新升华,更是其十分鲜明的实践路径。
“九个坚持”紧扣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优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基石,始终把握人与自然两个维度,着眼于预防为主,寓“防”于“治”、“防”“治”结合,在各种常态和非常态自然灾害发生时,强调各方面力量要统筹、综合、合作、协同,落脚点则是能够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我们党能够集中统一领导的两大政治优势。“九个坚持”既相互融合,又辩证统一。
“九大重点工程”则是落实“防”“治”结合的现实实践路径和基础物质保障。会议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领域从排查、修复、保护、提升、预警、监测、应急、专业化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了一揽子、系统化的全面设计和工作部署。如果这些重大工程能保质保量、切实落实到位,就可以建立健全一个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就可以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就可以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就此说,把握好“防”与“治”的辩证关系,切实提升防治自然灾害能力,关系国计民生,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此事善莫大焉。(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