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三问
——参加“青春·奋斗——‘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交通大学”线下分享活动体会
孟琪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创新之第一问——何为创新?
把“创新”二字拆开来看,“创”,即开创、创造、首创之意;“新”,与“旧”、“老”相对应,指新生的、初始的、之前从未使用过的。“创”和“新”二字合而为一,从字面意思来讲,即指创建新的。从社会学角度,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从经济学角度,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定义。但总而言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我们现在倡导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面的创新。
创新之第二问——创新为何重要?
首先,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之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21日举行的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同时,创新被摆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置,由此可看出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创新使人民受益。我国的发展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但最终创新的成果是为人民所享用的。科技创新、文艺创新等等,创新不仅为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人们带来高层次的物质享受,更加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带来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最后,创新帮助个人实现自身价值。个人在所属领取如果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在为人民服务或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时可以获得极大的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奋斗并勇往直前,实现个人的梦想、敢于自我突破、实现自身价值。
创新之第三问——如何创新?
韩院长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三点,第一,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第二,加快形成创新相关机制;第三,营造良好创新氛围。艾老师对于如何创新也提出了三点:诚信、勤奋+坚持、灵感。根据各位老师和学生的分享,我深深明白了创新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认同自己的专业或职业,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专业的理解,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养成并坚持优秀品质,比如诚信,创新不是他人成果的剽窃或重组,而是自己首创的、之前从未使用过的成果;比如勇敢,创新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巨大的勇气支撑;比如勤于思考,创新需要开拓性思维,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在大量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生活和其他领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比如勤奋,奋斗的过程是艰苦的,只有勤奋和坚持,才有可能看到胜利的曙光。最后,注重团队合作。想要实现创新,单枪匹马是很难做到的,无论是创新灵感的来源,还是实现创新的途径,都需要与同学、老师、同事或领导们经常沟通和交流,集众人之力求创新之果。(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