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奉献书写青春——记“青年传习社”走进首都师范大学主题活动
“青年传习社”走进首都师范大学线下活动现场。(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中国网11月12日讯 (记者 王鑫)11月8日下午,由中国网推出的主题为“青春·奉献——‘青年传习社’走进首都师范大学”的线下分享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层青蓝大厅举行。此次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局指导,中国网、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马克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青春,人生最美的季节,奉献,人间最无私的精神,那么当青春遇上奉献,你会如何选择?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时表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本次线下分享活动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讲奉献故事,学奉献精神,邀请嘉宾与高校师生分享奉献的故事,共同探讨奉献对青春的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珂教授在现场进行分享。(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珂教授通过讲述自己的奉献故事,身边团队的奉献经历,来阐述奉献对青春的意义。他指出,这是一个高速发展和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没有先辈们在战火中为天下兴亡而随时献身的机会,也没有为了国家发展而必须要忍受物质贫乏的压力。但审视活着的意义,奉献仍是生活最重要的价值,不因时代而变,不因贫富而改。奉献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格和精神,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奉献,不动声色地滋润着这个世界。
《文汇报》高级记者、研究员郑若麟老师进行现场分享。(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文汇报》高级记者、研究员郑若麟老师也是以自身为出发点,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故事来告诉同学们要怎么奉献。他说,“求知是我们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是与奉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我们不能把自己最有潜力的能力发掘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奉献就是无力的、有限的。”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洪波教授进行现场分享。(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洪波教授作了题为《青年成长的四个支点:信念、梦想、奋斗、奉献》的演讲。他引经据典,用幽默风趣的例子,来启发同学们。他呼吁,“我希望同学们立足新时代,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刻苦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踏实做人、甘于奉献。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庭、社区、学校、民族,我们的国家会因为你们的信念、梦想、奋斗、奉献而骄傲自豪!”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8级研究生陆荆晟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大队插队时的故事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了他对青春奉献的感悟。他认为,“今时今日的我们,相比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少了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我们应该敢于奉献、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在奉献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参与分享活动的同学。(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曹元从三个角度表达了她对青春奉献的认识。她认为,“点点滴滴都是奉献,奉献并不高大上”,而且“奉献,具有一种会感染的神奇魔力”。“希望到我们五六十岁的时候,回忆起已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祖国和自己一生的奉献,你可以无悔的告诉自己: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感觉,真好。”
在主题分享之后,现场多位青年提出了自己在青春奉献中遇到的问题。有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奉献的迷茫,有在打击之下,面对如何守住奉献初心的无措等。学者嘉宾们在现场进行了讨论和解答。
“青年传习社”是一个在青年团体中分享和交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平台。未来,“青年传习社”将继续走进大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积极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