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笑冬:创新,决胜未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信息工程研究室主任韩笑冬博士。(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中国网11月28日讯 11月1日下午,由中国网推出的主题为“青春·创新——‘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交通大学”的线下分享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思源西楼712室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信息工程研究室主任韩笑冬教授在现场进行《创新,决胜未来》的主题分享。全文如下: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共聚一堂,让我有种回到大学时代的幸福感,17年前,我考入大学,在那里度过了8年大学生涯,最终拿到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2009年毕业后,我如愿来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人。社会上提起航天,往往都是竖大拇指的,大家也经常会在电视或者网络媒体中看到很多关于航天振奋人心的报道,但说实话,干航天,真的要承担很多的压力,不仅是确保任务成功、求得万无一失的压力,更有核心技术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压力。创新,是当前时代发展主题,对国家如此,对航天更是如此。中国航天正是由于不断的自主创新,才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取得今天的成绩。
我和我所在的团队是从事通信卫星研制工作的,大家平时收看的卫星电视节目就是由我们的通信卫星在为大家服务。从我加入航天的2009年到2018年,是我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往大了说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全军的大力支持,往小了说也是我们身边每一个航天人兢兢业业、砥砺奋进的结果。
可以说,在中国航天这个大熔炉里,在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对我个人成长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工作以来,我先后从事了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星载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与研制、空间信息系统设计与验证等工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给我们的通信卫星设计一个功能强大的大脑。这些年来,在与领导专家和同事前辈的交流与启发中,在日积月累中,在创新激越的大环境里,我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下面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些故事,谈一谈我对于创新的体会。
在我刚入职的时候,当时为了实现中国通信卫星“东方红”品牌从弱到强、从国际市场的“跟随者”变身为“领跑者”,亟需提升我国的通信卫星技术水平,研制开发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公用平台。幸运的是,我被任命为平台的综合电子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在工作中,我提出了“开放式综合电子系统”的理念,实现了“面向任务开放、面向生产开放、面向用户开放、面向空间开放”的设计思想,将过去很多台产品的功能集成在几台产品内,这个创新不是简单地做减法,更是一种思维的跃迁,就好像我们以前出行前要带电话、MP3、照相机、钱包,而现在我们出行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功能,对我们卫星综合电子系统的设计也是一样,从结构调整的角度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优化和跨越。
创新的努力可能是很细微的,但通过一个支点,就能形成一个杠杆,或许就能撬动很大的效益。创新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敢想,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有韧性和恒心。事实也确实如此:研究过程很是曲折,但我和我的伙伴们始终没有中断努力,凭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试验取得了多项成果。
每个人从出生,抬头就能仰望星空。太空是多么神秘的存在!在任何文明中,无边无际的太空都是一致的向往。而正是我们无穷的求知欲望,激发19世纪的科幻作家写下了无数以探索宇宙为主题的著作,激发了20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走上探索太空的追寻之路。航天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从冯布劳恩这些先驱人物搞导弹,到苏联搞出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再到我们中国人自己搞人造地球卫星,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都被历史铭记,也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建立,整整过去62年了。回顾这62年,从一穷二白到星光璀璨,中国航天人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创新的脚步,都伴随着创新的精神和影子。敢上九天揽月,我们依靠创新,可以说真正创造了太空奇迹。
每每想到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我的内心总是久久难以平静。当然,再多么宏大的时代,再多么辉煌的创造,都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的作为与贡献。站在人生35岁的当口,站在新时代春风拂面的今天,我不由得深深为自己选择了航天而备感骄傲,为自己能在伴随和推动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和尝试,进而实现和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创新而备感宽慰。或许,这些创新的点滴,是青春无悔的最好注脚,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味道。
期待中国航天有更大的发展,期待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期待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各位青年同学们,砥砺创新,奋发有为,用脚踏实地的奋斗,迎来更加璀璨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