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效东教授。(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中国网11月28日讯 11月1日下午,由中国网推出的主题为“青春·创新——‘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交通大学”的线下分享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思源西楼712室举行。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效东教授在现场进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主题分享。全文如下: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他还说,“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然而,近代以来,“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因此“我国也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动力。
一、理论和制度创新
习近平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成效乃至成败。因此在草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他首先提出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而且明确指出,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因此,创新首先是理念、观念、思想问题,进而也是理论、制度、政策问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理念陈旧就不可能实现理论、制度、政策创新,也就不可能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在我国历史上,边陲穷国秦之所以能扫灭六国,靠的就是变法革新。秦孝公“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但有顾虑,怕天下百姓非议,于是召开廷议。思想开放的商鞅提出“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也就是说,法是用来保护百姓的,礼是为了便于办事的,圣明的人如果能使国家富强就不会沿袭旧的法度,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也不会遵循旧的礼制。但是,思想保守的旧贵族甘龙却说“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这意思这是清朝末年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满清贵族“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历史先声。商鞅反驳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夏商周三礼教不同,春秋五霸法度不一。总是那些智慧的人创立法度约束愚蛮的人,贤能的人变革礼制教化迷失的人。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人民也渴望发展变化。智慧的人率先认清社会发展趋势,贤明的人引导人们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推动人类的思想解放和伟大的实践创新。
伟大思想之伟大,就在于他提出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或者更准确地说,反映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思想得到传播,尤其是为伟大的政治家所掌握,就会推动社会的制度变革。从而,使得人们摆脱了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旧的社会制度的束缚,也就是解放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由此将出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学艺术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创新,这也意味着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紧接着就是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标志现代中国历史开端的伟大事件。回顾党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如果不首先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展真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就不可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也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新的伟大成就,进而形成以改革创新核心的时代精神。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党和国家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总结说,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面向未来,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科技和产业创新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近代发源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紧随其后的思想启蒙运动,标志欧洲人民摆脱神权统治和实现自由解放的伟大思想创新。人本主义的确立,让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巨大的释放。尤其是在远离欧洲神权统治中心区的英国,以培根、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以瓦特、史蒂芬森为代表的发明家,把英国率先带入机械化和工业化的人类历史新阶段。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逐步取代人力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史蒂芬森则使蒸汽火车取代马车成为英国主要交通工具。英国的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向全球扩张,市场竞争发展成为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在这种背景下,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了,人类由此进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和优胜劣汰的帝国主义时代,而英国成为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上都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
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帝国主义既是大英帝国征服世界的动力,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动力。1776年英国在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以自由的名义宣布独立,最终通过革命战争建立了今天的美国。新独立的美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极力学习英国,英国也乐意向落后的美国输出思想、制度、资本、技术,其目的当然是占领美国产品市场和赢得商业利润。但是美国人没有满足于获取英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他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人类从蒸汽机的时代推进到电气化的时代,从火车、轮船的时代推进到汽车、飞机的时代,从工场手工业的小作坊时代推进到按流水线生产的机器大工业时代。美国人不仅超越英国建立了世界最庞大的铁路网,而且生产了世界最多的汽车,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电灯、电报、电话等全新的发明在美国得到最广泛的运用,美国的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已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德国、日本也通过模仿和创新,呈现出赶超英国的强劲势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全面超越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从那时候直到今天一直保持世界主导地位。
习近平指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经历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已经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追赶步伐很警惕,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越来越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在焕发中国人民自己的首创精神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关于通过创新驱动未来发展,习近平提出:
一是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强调事关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其实就是强调紧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技术创新的世界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研究是跨国界的人类共同事业,关起门来搞科研不可能开辟新天地。只有在世界科学技术共同体中,才能赢得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的颠覆性成果。颠覆性成果之所以具有颠覆性,也正因为它是基础性的和共性的,这也决定了它必须诞生在科学技术共同体中。
二是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习近平在这里其实强调了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与运用型技术和技术运用的差别。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具有普适性,但是运用型技术和技术运用具有特殊性,每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瓦特其实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他实现了蒸汽机的商业化运用。史蒂芬森也没有发明火车,他的贡献主要也使火车成为陆上主要运输工具。爱迪生也没有发明灯泡,但他创立的通用电气公司使电灯走进千家万户。发明汽车的可能是德国人奔驰,但福特使美国成为按在轮子上的国家。后起的国家因为经济和教育落后,往往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方面不如发达国家,但因为没有“技术路劲依赖”可以在技术运用方面取得较快突破,从而取得技术运用和经济发展的优势。等到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投入能力也强大起来,后发展国家就有可能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入上赶超发达国家。
三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这里强调的其实就是运用中国这么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济实力,打造科学技术研究的良好环境,吸引世界各国人才聚集到中国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美国今天之所以有如此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在于美国强大的科研经费投入和良好的科学技术研究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国优秀人才。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世界一流人才的竞争,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实现“高精尖缺”科学技术的突破。没有强大的经济投入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很难实现重大的科学技术创新,这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少有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
总之,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40年来,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激发13亿多中国人的创新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