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荆晟:奉献成就无悔青春

发布时间:2018-11-29 15:32: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陆荆晟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8级研究生陆荆晟。(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中国网11月29日讯 11月8日下午,由中国网推出的主题为“青春·奉献——‘青年传习社’走进首都师范大学”的线下分享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层青蓝大厅举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8级研究生陆荆晟在现场进行《奉献成就无悔青春》的主题分享。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叫陆荆晟,是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青春、奉献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时面临的“五关”考验以及对我的触动。

习近平在2004年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回忆了第一次来到延安插队时很不适应的各种情形:第一关是过跳蚤关。当时一去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一咬就是成片的红包,最后红包就变成水泡了,水泡就烂掉,真的是叫痛不欲生。但是三年以后过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马皮”了,不怕咬了。

第二个关就是饮食关刚到那一会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五谷杂粮,那哪是五谷杂粮?是糠菜半斤粮,慢慢地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没有吃的还不吃嘛?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也成为最好的美味佳肴。

第三个关就是生活关。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缝衣服、缝被子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

第四关就是劳动关。刚去的时候上了山就气喘吁吁,但是这一年下来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都在窑洞里铡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当然这些,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像到夏天担麦子,那也就是最多二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了。

第五关是思想关。开始是格格不入啊,刚一去了以后,看到住的这个窑洞在半山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习近平跟他的同学说:我说你们感觉有没有像山顶洞人的感觉。但是后来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了七年。

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这个习近平总书记奉献了七年青春的地方带给他太多回忆和感触,也为当代青年树立了一个甘于奉献的榜样形象。这七年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说可谓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但却很好的向当代青年诠释了“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也正是受到习总书记奉献精神的感染,在本科期间我毅然放弃了舒适的大学校园生活,选择了到条件艰苦的安徽大别山地区,将自己投身于边远山区的支教事业中去。虽然条件艰苦了一些,但是看到课堂中学生们学习到新知识的那种兴奋和喜悦感,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奉献精神感染的不光光是我一个人,在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后在宿舍舍友的一次交谈中,我发现了我的两位舍友也有着和我相同的经历。我其中一个舍友刘典在2017—2018年赴云南东川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他和我说初到东川自己并不适应,没有了乡土和故人一切都变得这么陌生,加之突然从一个大城市到了山区之中那种生活上的落差也难以接受。但是很快他明白他作为一名师范生来到这里是将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知识带给这里最需要的人,这才是此行的真正意义所在!

今时今日的我们,相比于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我们应该敢于奉献、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在奉献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赋于我们一种巨大而又无限高贵的礼物,这就是青春。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求知,充满着方向。的确如此,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青春是人生最铿锵的篇章。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青春的我们斗志昂扬。青春的我们甘愿燃烧,青春的我们乐于奉献。今天的中国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赋予中国人民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十分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关头,更需要我们青年的激情奋斗、青春奉献。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