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让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同行

发布时间:2018-11-29 15:28: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曹元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曹元(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中国网11月29日讯 11月8日下午,由中国网推出的主题为“青春·奉献——‘青年传习社’走进首都师范大学”的线下分享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层青蓝大厅举行。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曹元在现场进行《让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同行》的主题分享。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我叫曹元,是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青春、奉献的理解。

一、“奉献并不高大上”

一谈到奉献这个话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和我一样,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反问自己:“我什么时候去奉献了?我又奉献过什么呢?”思索两秒后,我陷入沉思:奉献好像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好像并没有像革命战争年代的青年一般,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也并没有像奥运赛场上续写辉煌的奥运健儿那般顽强拼搏;更没有像15岁就来到黄土地延安为人民做实事儿的青年习近平那般传奇与震撼。那什么对于我们普通的我们来讲叫做奉献呢?

就在2018年的这个暑假,我来到了海拔3600米的若尔盖高原上,那里有一群可爱的顶着两抹红扑扑高原红脸蛋儿的藏族孩子,他们会教我用藏语说“你好”,会用草原人与生俱来歌舞天赋教我跳美丽的锅庄舞,还会用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教我唱慷慨激昂的藏族歌。站在那里的讲台上讲课时,我便发现奉献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老师,爸妈他们不想让我上学,想让我回去放羊,但是我自己想上。我想要去法国,想去巴黎,想看埃菲尔铁塔,想走遍世界上好多地方。”傍晚,学生更登甲倚在教室门口,和我聊天时说道这些话。从没有哪一刻惊觉自己是如此地“被需要”,承载着无尽未知与希望。身为一名师范大学的学生,在这里支教,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了,有奉献情怀的教育者才能走的更远,这是每个教育学人心中执着的念想。

而我们对奉献的定义,也应该是“点点滴滴都是奉献,奉献并不高大上”。

二、奉献是一种会感染的神奇魔力

身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中心的一员,身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和爱好者,身为一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们一直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汲取理论思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到更多的同学们——而这其中最好的一种方式便是,一同去感受奉献。我们曾一同前往雄安新区,在田间地头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共同展望雄安新区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也曾一同前往大雪纷飞的张北县小二台镇,也是习总书记去过的地方,共同探寻德胜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秘密;我们还曾一同前往国家级试点贫困村平石头村,看到国家每百平米补贴14万的二层小楼已经盖了起来,感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力量。当年迈80的老奶奶得知我们的到来而热泪盈眶,握着我们的手连说四遍自己真的很高兴时;当年人均收入3000元的村民热情地送来一大盆核桃时;当我们看到产业扶贫、精准发力,深入帮扶的脱贫致富道路走的越来越远时,我们就知道,默默奉献的人,早已经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奉献,是一种会感染的神奇魔力。

三、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奉献有多重要?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时至今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这里面有你的,有我的,也有他的,因为我们体会过奉献有多快乐。

身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我们更近了,我们正逢其时,重任在肩。现在的我23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25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55岁。可以说,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的同学们,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期都在与我们的祖国共奋进、共成长,这个时代就是我们青年人的,我们都将和千千万万青年全过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成就自己的理想人生。希望到我们五六十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一生的奉献,和已经实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我们的祖国,告诉自己: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感觉,真好。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