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和形成依据”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18 14:44: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吴楠

12月2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和形成依据”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学者与会。

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学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斗,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历史性影响,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四个伟大”的实践指南,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开幕式上,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王伟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苏高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况。据介绍,党的十九大后,江苏高校掀起了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江苏省教育厅社政处组织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院长宣讲团,深入高校宣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苏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纷纷举办了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对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等有重要推动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友莲在致辞中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以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她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和形成依据”学术研讨会,旨在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在新时代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她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深入研讨和思想交流,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好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宏伟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致辞并作主题报告。他表示,多视角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形成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唤,这一思想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和文化根基,也有大的国际背景。他在主题报告中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网络环境、军事环境和文化环境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背景和国际视野。他表示,了解这些国际背景,就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都很有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个重要观点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演绎,而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他认为,从多个角度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依据,厘清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利于深化这一思想的相关研究。

在主题报告阶段,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在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渊源”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遵循,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底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凤城以“历史视阈下的习近平改革观”为题进行汇报,他表示,改革观不是改革思想,而是一种宏观的俯瞰,要厘清为什么要改革,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么样改革三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进行改革和习近平总书记进行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方式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进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把握的若干关系”中“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他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两句话的理解,一句是“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一个问题”,另一句是“世界经济再一次面临历史性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良书则以“共产党的文风和习近平的表达方式”为题介绍他的观点。针对文风问题,周良书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二是养成实话实说的风气,三是不做概念的文字游戏。他表示,在新时代,应当弘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习近平总书记都很善于用朴实语言来阐明深刻道理,深入浅出,通俗直白。这种叙事风格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我们最为直观的一种感受。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吕红进行了题为“关于美好生活的创造统一于需要满足和价值实现”的主题报告。她表示,需要满足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价值实现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旨归,创造美好生活是统一需要满足和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以“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维度”为题进行报告。他从理论品格、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等三个维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他表示,理论维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品格,价值维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蕴,实践维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方略。

当天下午,会议进行了分组研讨发言。分组研讨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作了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客观依据和主体条件”的报告,他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客观根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的主要矛盾孕育了新思想,新的世界方位激发了新思想,新的历史变革蕴含了新思想,新的征程开启催生了新思想。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明生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报告。王明生详细阐述了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点,他认为,到目前为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至少可以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方面。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跃作了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报告。王跃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理论主题、理论依据、立场与方法、总体战略设计、具体战略措施五个层次。其理论主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依据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是其立场,其内在蕴含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根本的方法论;总体战略设计包括发展目标、“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8个方面的具体战略措施。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发言后,各小组代表进行了小组总结。王跃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此次研讨会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不大,但是规格很高,赴会的学者不仅包括三位长江学者,还包括数位学科评议组成员和马院院长等;二是发言时间不长,但每位代表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讨论问题比较深入;三是会议主题和中心非常突出,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也为南京师范大学师生带来了一顿思想的大餐。

会议由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记者吴楠)

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60余位学者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