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举行
2018年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2018)在广西桂林举办。论坛主题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国内五十多家高校、科研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
在论坛开幕式上,广西师范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林春逸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书记、院长邓纯东研究员先后致辞。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汤志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林春逸代表广西师范大学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广西一流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综合实力位居中国高校前列。本届论坛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研究和国家治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学术探讨,将进一步促进我们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动态的了解,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将进一步推动广西师大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邓纯东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要加强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代欧美各国包括亚洲各国的共产党、社会主义政党的研究,研究他们的主义、理论、纲领、路线。苏东剧变之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受到极大的挫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欧洲国家,比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包括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社会主义政党,他们纷纷又重建自己的组织,开展在欧洲大陆的、为争取社会主义前途而斗争的运动,并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应该成为我们今天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点任务。第二方面,要特别关注欧美各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要就欧洲的一些共产党人以及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国道路的研究进行研究。国外一些研究内容对我们了解的不准确、有误解,我们必须对他们的研究进行研究、进行回应、进行澄清。第三方面,要加强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状况的说明。现在欧美各主要国家陷入深度的社会危机,出现包括贫富差距扩大、政党恶斗、族群分裂、难民问题、恐怖主义等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这些现象,如何科学地说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社会深度危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增强中国道路自信非常必要。
在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邓纯东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围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史、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议题作精彩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菱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相关情况。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李瑞琴研究员主持。
邓纯东强调,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理论与实践上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当代世界很多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科学规律的信仰非常坚定,并不因为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遭到极大的挫折、处于明显的劣势而放弃,他们为信仰奋斗的精神值得敬佩。二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所理解、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所理解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相当大的差别。他们不讲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认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现行框架内通过竞选成功执掌政权来实行社会主义。通过他们放弃或不承认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以至导致长期看不到前途和命运,我们可以反证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真理性。三是当代世界这些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目标的理解有很大分歧,力量分散。四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当代世界、本国情况,得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从而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纲领政策、及时回应本国人民的要求,这种创造能力比起中国共产党差距很大。五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坚信民主集中制作为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不认可、不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是欧洲社会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组织上的特点。邓纯东认为,第一,基于以上特点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仍然在这些国家和这些共产党人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感召力。第二,由于以上特点,他们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纷纷复苏,但是在短时间内难以迅速壮大、根本改变他们国家的政治格局。第三,今后的世界对社会主义一些重要原则,对社会主义本质含义内容的多样理解,是必然的现象。但是从他们的实践和命运来看,社会主义的价值、前途、社会的本质特征,一定有最基本的共同的东西。离开这些,不能称为社会主义者,不能称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王雨辰以“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和逻辑”为题作大会报告,围绕“研究范式、研究主体的转换、价值立场转化、理论效应”四个问题展开论述。他认为,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判断问题上,学界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等不同的理论范式出发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能从近代的理性主义哲学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知识论,而应该从现代实践论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关于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学说。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以文化意识形态代替政治暴力,当代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改变工人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状态,而且把这种统治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政治统治、经济剥削变成包括外在的政治统治和内在的心理控制的总体性统治,社会总体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与个人的个性化、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文化意识理论、异化理论、科学技术理论、生态理论、消费主义理论等,我们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抽象的评价方法,简单加以肯定或者否定,应该是结合西方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来看待其理论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研究拓展了中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域的理解,学界开始从人、从主体性、从人的实践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是积极方面。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视哲学价值性的同时淡化了科学性维度,在强调主观因素的同时脱离了客观因素的制约,没有把握好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关系,这是其消极方面。
刘志明围绕“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主题报告。他提出:第一个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个问题就是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要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际需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我们的思想要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三是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熟和完善。四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五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
李菱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和近期工作的内容。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苏东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为做好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跟踪研究,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中联部、中央编译局、新华社、中央党校共同组成国外社会主义跟踪研究协调组,这个协调组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目前,中心拥有《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内部资料》三个刊物,读者覆盖党政系统、科研单位以及基层群众。中心的四项工作包括发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年度《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题目为“世界社会主义研究跟踪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每年10月份召开世界社会主义论坛。还制作了《居安思危系列》党内教育参考篇,制作关于“颜色革命”的教育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等,策划出版《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系列资料系列图书》《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工作。李菱还介绍了近期中心的主要选题内容。
下午的分组讨论主题分别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左翼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国外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研究和国家治理”。河海大学吴静教授与福建师范大学黄正华教授、辽宁大学张素云教授与三峡大学陈金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贾淑品教授与天津财经大学张宝贵教授,分别担任了三个小组的召集人。在下午的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李瑞琴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李恩来教授、辽宁大学王喜满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李长成教授、扬州大学姚永明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邓超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唐芳芳助理研究员,分别围绕“多党制下的俄罗斯左翼政党:困境与出路”“生产与消费的颠倒——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批判逻辑”“芬兰共产党重建后的资本主义观”“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对‘姊妹’热点问题的再思考”“加拿大左翼政党的历史与现状”“黑格尔与马克思:国外辩证法研究的新视角”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汤志华主持了论坛主题发言环节。
李瑞琴以“多党制下的俄罗斯左翼政党:困境与出路”为主题发言。她首先介绍了俄罗斯共产党的基本情况:俄罗斯共产党自苏联剧变以来,是苏联共产党遗产的继承者,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为首的左翼政党在俄罗斯政坛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前几届的杜马选举当中是第一大党,地位重要,但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俄罗斯左翼政党出现了衰退的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以及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后,它都没有发展起来。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和症结:一是统一俄罗斯党独享执政资源严重挤压了俄罗斯左翼政党的发展空间。二是左翼政党内部组织上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不够,分散分化分歧甚至是分裂,严重削弱了影响力。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是最大的左翼政党,它是议会第二大党,在议会中占据42席,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党内有几次严重的分裂导致选票被分流,影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消失。此外,十多个左翼政党没有建立统一战线,也没有形成基本的联盟。三是在俄罗斯左翼政党的远大目标和思想理论的实践方面,这些党派对实践的要求离民众要求比较远。四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影响彰显制约着左翼政党发挥作用。五是议会道路使左翼政党的政权资源有限无法发挥重要作用。李瑞琴认为,俄罗斯左翼政党要走出困境,需要处理好议会道路和群众路线的关系;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理论;要以列宁建党理论为指导,联合、团结最广泛的左翼阵线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图存图强。
李恩来以“生产与消费的颠倒——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批判逻辑”为题发言。他介绍了鲍德里亚消费理论,认为鲍德里亚以“消费社会”的概念来指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消费社会,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鲍德里亚所指认的那个消费社会的状态的时候,他所强调的生产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商品,而且在消费社会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具有更大价值的一种价值,即符号的生产。消费社会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社会越发达,人们的消费体验往往越是导向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社会形成一套称为符号编码的操控机制。李恩来表示,不能赞成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批判,但鲍德里亚消费理论的价值在于体现出了时代的前瞻性,把握到消费社会来临以后出现的新特征,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消费社会的现实问题。
王喜满以“芬兰共产党重建后的资本主义观”为题,从全球化、经济危机、福利社会角度,介绍了芬兰共产党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在全球化问题上,芬兰共产党认为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进程,积极的方面是有利于国际分工、生产分工,提高生产力,促进国际贸易,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普及。消极的影响是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权利丧失、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化过程中实际获利的是资本主义垄断集团,因此反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支持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芬共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主要是阐述它的周期性、全面性、结构性,对新自由主义和虚拟经济以及对资本主义政府挽救经济危机的紧缩政策进行批判。芬共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对欧盟和北约持批判的立场。芬兰共产党从工人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支持福利社会的构建。王喜满提出,从整体情况来看,芬共只有1%的选票,是一个小党,应该关注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边缘性政党,关注其分裂的原因,为什么合不到一起去?此外还要研究芬共在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北极问题上的立场、认识。
李长成以“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为题发言。他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现代性,他赞同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的界定,即现代性意味着在某种立场和某种程度上,对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所言说。现代性的本质根据涉及到主体性的形而上学及其规定的知识形态,主要是知性科学。现代性批判是对现代世界背后的本质根据展开批判性把握,区别于非批判的实证主义。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包括对现代形而上学和资本的双重批判,二者合为一体,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既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又蕴含着哲学批判。第二个问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其总体思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形而上学及其同一性思维展开了持续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启蒙辩证法、否定性辩证法。该批判之后产生了哲学何为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怎样处理“一与多”的核心问题。二是批判社会文化的合理化进程。其主要的局限是在哲学上出现“是”与“应该”的分离,这种分离有可能导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里提到的走向伦理的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浪漫主义的问题。此外,由于偏向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批判相对地弱化。李长成教授还从黑格尔哲学角度对“社会现实”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
姚友明以“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一对‘姊妹’热点问题的再思考”为题,阐述了对“历史终结论”和“苏联解体”问题的看法。首先,他分析了福山写《历史终结论》的三个动机:第一个动机,是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精心表达,在这里所谓的历史,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史,所谓终结,就是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是错的;第二个动机,是霸权主义思想在压抑近半个世纪后的死灰复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在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独占一霸的地位,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如今不愿看到中国崛起,特别是最近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可以把它理解为是霸权主义的一个必然结果。第三个动机,是对中国没有能够步苏联后尘的不甘心,采取一种战略性的舆论围攻。姚友明认为,错误的历史观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苏联解体始于全面否定斯大林,苏联的党政精英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在列宁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干部,苏共是如何选拔他们,如何让他们走上最高的领导岗位的?这些表面的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邓超以《加拿大左翼政党的历史与现状》为题发言。他认为,根据政治纲领,目前加拿大的主要左翼政党可以分为三类,激进左翼、中左翼和新左翼。他首先介绍了加拿大共产党的坎坷经历:从建立之初就遭到非法取缔、到受“美国例外论”影响产生党内的意识形态斗争,从二战期间合法地位的取得以及支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世界影响到二战后走下坡路,从苏联解体后经历的二次分裂,到目前党内斗争的持续。加拿大共产党在历次大选中所获选票基本没有超过总票数的0.1%,所以很难在内政外交方面施加影响。然后介绍了中左翼政党,讲述了从平民合作联盟到新民主党的演变历程。新民主党作为长期的第三大党,充分发挥了权力平衡者的作用,在加拿大政治生活中颇有建树,只要应对挑战得当,可望维持上升态势。新左翼政党是以生态运动、民族主义运动、和平运动、民权运动等运动为社会基础的运动型政党,主要包括绿党和魁北克集团。新左翼政党成立时间不长,相对缺乏政治活动经验,支持者基本上属于少数群体,增长动力不足,且极易流失,要想问鼎政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体而言,加拿大国内左翼政党林立,力量过于分散,如果左翼力量能在某种程度上联合起来,或可改变既有政治格局。
唐芳芳以“黑格尔与马克思国外辩证法研究的新视角”为题发言。她介绍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人物从卢卡奇、布洛赫到齐泽克,都是非常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他们通过探究黑格尔哲学来追溯马克思思想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社会思潮进行回应。国外的研究把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从早期关注的黑格尔思想对马克思早期手稿的影响,转向了论述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如何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注重解读黑格尔哲学中理解世界的方式。新辩证法学派认为,辩证法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强调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视角。该学派关注到黑格尔辩证法“主体与实体”的划分,涉及了意识的两个方面:对对象的意识和对它自身的意识,即逻辑学对应的客观和主观逻辑。客观逻辑论述的是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主观逻辑论述的是我们如何理解自身。虽然辩证法跟逻辑是相统一的,但是它跟形式逻辑又有不同,因为辩证法的不相容跟逻辑的否定不是同类问题。黑格尔辩证法不单从语言层面上讨论,还讨论到语言所表达思想实质的不相容性,这种不相容性在现实中有时不能立即显示出来,往往需要通过历史的展开加以审视。因此辩证法可以提供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视角,我们的判断其实是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并不是僵化的。
李瑞琴作了大会总结。她表示,会议办得非常成功,虽然时间短但收获满满,远远超过预期,给予了我们大家充分的信心。她代表主办方对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力支持、对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们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李瑞琴介绍,会议从来自全国提交的200多篇论文中挑选了七八十篇优秀论文,与往届相比,论文的质量、数量不断提高,研究内容从过去仅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到现在涵盖国外共产党、国外左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广泛题材,理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70后80后学者崭露头角,整个学科发展呈现出薪火相传、厚积薄发的喜人态势。同时,她也对学科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更高期待:由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概念比较宽泛,涵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及其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国外左翼、各国共产党的研究、还有涉及西方哲学的内容。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要有重点,要有大的方向,要有问题意识,要立足于实践的要求和目标,要注意不能远离实践、远离生活、远离社会发展的大潮,要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