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深解】向“蓝水海军”转型 中国海军全速前进
杨震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4月23日,为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中国在青岛举行多国海军活动海上阅兵活动。14时30分许,“西宁”号检阅舰抵达阅兵海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登上检阅台,并下达检阅开始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派出32艘舰艇、39架战机,分别编为6个群、10个机队,依次接受检阅。
经过70年努力发展,中国海军已经完成从中等国家海军向大国海军的跨越,正在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此次海上阅舰式声势浩大且受阅装备先进,可以大致看出未来中国海军的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是人民海军夺取制海权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此次海上阅舰式最耀眼的明显莫过于“辽宁”号航空母舰和“西宁”号驱逐舰。前者是吨位最大的战舰,而后者则是欧亚大陆国家研发的最大也是最先进的驱逐舰。二者都是构成航母编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舰种。众所周知,航母编队执行海上作战的首要任务就是夺取制海权——确保我方自由使用海洋的能力。可以说通过这次阅舰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航母编队已经开始成形,中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能力将因此得到提高。
其次是人民海军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能力不断加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海军实施作战行动,后勤补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保障海军远洋作战,特别是航空母舰编队的远洋作战,大型补给舰应运而生,其最大特点就是具备种类非常齐全的弹、油、水和食品补给能力。例如在弹药补给方面,航母编队中不同舰机的需求各不相同,从舰载机挂载的航空炸弹、空射制导武器,到舰艇使用的防空导弹、反舰导弹乃至各种炮弹和鱼雷,种类可能多达数十种。在燃油方面更是如此,战机需要航空燃油,战舰则使用煤油、柴油甚至重油。综合补给舰必须满足整个航母编队的各种补给需求。
对于远航的海军编队而言,返港补给耗时费力,容易错失战机,缺乏海外基地的国家在此方面尤其吃亏。即便是海外基地遍布全球的美国,由于航母打击群每次战备值班需要在海上漂泊3~6个月,配套的综合补给舰,无论是之前的“萨克拉门托”级还是现役的“供应”级,满载排水量通常在4万吨以上,才能满足航母战斗群的海量物资需求。因此,综合补给舰堪称航母的“超级奶妈”。综合补给舰在航母战斗群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堪比一个物流中心。在此次海上阅舰式中赫然出现4万吨级的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号的身影。该型舰已经至少入列两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并有力推动中国海军由“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的转型。
此外,海军实施海军外交的职能也得到强化。海军作为国际性军种,是国家政治、外交斗争的有力工具,能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未来的中国海军将积极开展以军舰互访、环球航行、远海训练、联合军演、建立地区海上安全合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海军外交活动,同世界各国海军保持广泛交往,增进相互间了解和友谊。在此次阅舰式中,各国海军代表团济济一堂,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显示出中国在海军外交领域的技艺日益娴熟,更预示着未来中国海军实施海军外交的职能将加强。
70年弹指一挥间,从无到有,从“黄水海军”走向“蓝水海军”,从维护国家安全到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人民海军将继续向着伟大的目标全速前进。(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