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自信,言传身教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9-10-12 15:41: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唐华

中国网10月12日讯(记者 唐华)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展形象”使命任务时着重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让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国的表达方式,未来的外宣工作亟待破题。


“青春·爱国之讲好中国故事——‘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科技大学”的线下分享活动在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作为中国的外语人才,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的国际形象,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们爱国报国的责任所在。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做好外宣工作需要练就哪些基本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0月11日下午2点,由中国网策划、中国网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主办,在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的“青春•爱国之讲好中国故事——‘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科技大学”主题活动,为到场的嘉宾和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求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课题的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全球传播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新闻局原局长杨宇军进行现场分享。(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高级研究员、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新闻局原局长杨宇军,用几个新鲜有趣的例子说明,在对外交流中,会出现“我们讲的别人不一定听,听了不一定相信”的情况,这时候对外传播便无从谈起。他认为,与通过各类新闻媒体、通过亲朋好友间的口口相传获取的信息相比,外国受众更相信、更重视通过与中国人的亲身接触而得出的个性化结论。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每一个中国人在讲好中国故事之前,首先要做好中国故事,因为我们不仅仅是讲中国故事的人,而且我们也是中国故事的主角。他又以“华为低调做事却遭美西方抹黑、积极对媒体发声重新赢回声誉”为例,讲述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日益多样,渠道更加丰富,必须积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去展示自己,否则,做得再好,也是“只有酒香,但是藏在深闺人不知”。

杨宇军还表示,在对外传播中,各国受众群体、文化传统、话语体系、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他用“疑邻盗斧”在外交场合的有趣译法以及巴宝莉广告被国人反感的例子,证明在开展对外传播时,一定要根据目标受众需要,选择适合的方式模式,使得外方容易接受。总结起来,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牢记三句话:“身教是最好的言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丽敏教授进行现场分享。(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丽敏教授重点论述了树立文化自信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她认为,近期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范本。其之所以大获成功,文化自信是基础和前提。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外语系的大学生具有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优势,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坚力量。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文化上的自觉,在了解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地从中华文明史的深度来认识世界,从世界文明史的广度来认识中国,主动确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文化自强的使命与担当。


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北京科技大学亚欧语系党支部书记、日语语言文学系主任王书玮教授进行现场分享。(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北京科技大学亚欧语系党支部书记、日语语言文学系主任王书玮教授结合学院的具体工作,介绍了在引导学生“利用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方面的实践经验。学院在党日活动中邀请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日语系、德语系志愿者分享心得体会,鼓励更多的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脚踏实地地服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做好中国文化的输出,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此外,还通过举办“小语种,大视野”特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师生党员从革命烈士家书中感受优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政治理想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以此传承红色基因,将自己的外语优势融入到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到爱国报国的实践中去。


在场青年学生与主讲嘉宾互动。(中国网记者 王鑫摄)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围绕主题向现场嘉宾提问,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在思想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次活动落下帷幕。而作为在青年团体中分享和交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平台,“青年传习社”将继续走进校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积极有为,奋发向上。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