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玮: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依托专业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9-10-14 16:01: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书玮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展形象”使命任务时着重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让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国的表达方式,未来的外宣工作亟待破题。

10月11日下午2点,由中国网策划、中国网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主办,在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的“青春·爱国之讲好中国故事——‘青年传习社’走进北京科技大学”主题活动,为到场的嘉宾和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求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课题的平台。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北京科技大学亚欧语系党支部书记、日语语言文学系主任王书玮教授介绍了学院日常工作中,如何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何提升学生对外传播技能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下是她的讲话摘录:

王书玮教授进行现场分享。

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青春·爱国,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些理解。

今年是建国70周年,前几天我也认真观看了建国七十周年的阅兵、游行和庆祝活动,我由衷的为祖国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看到情深处曾几度泪目,我相信大家跟我的感觉是一样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强调的那样,“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新中国70年巨变的根本原因,70年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学生心中,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我就这个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教育新时代外语人才“爱国”这一精神内核

这也是我们外国语学院教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一是要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日语专业和德语专业出国留学的同学较多,对她们的爱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她们出去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正如杨宇军老师的发言中也提到的“身教是最好的言传”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这些在国外的同学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即便是在国内的同学,他们也经常会接触到外国人,例如日语外教、德语外教还有留学生语伴等。可能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对外语专业不太了解,在这里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和德语专业的基本情况。德语专业成立于2006年,现在每个学年是一个班,每班30人,每年大约有20多名同学出国,包括暑期实践和交换留学。日语专业成立于2003年,每个学年2个本科班,每班30人,还有研究生班,每班10-15人。每年出国人数都在40-60人左右。就今年的出国人数来说,本科生(46人)+研究生(10人)中共有56名同学出国,对每名出国的同学,学院和系所都会进行行前教育,也收到了很大成效。她们出去之前都表示绝不给祖国丢脸,一定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今年3月份出国的日语系的研究生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期间发来消息说,出国后的这段时间她们深深的感觉到只有祖国强大了,她们在国外才能过得有底气,这个国庆,科大过去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看国庆阅兵,一直都在听《我和我的祖国》,王菲版的韩红版的都听了,大家还跟着一起唱。其实不只是今年的同学们有这个感受,以前出去的同学们也都是一样。我们抓住这个特点,在每年的系所的例行活动中都会请上一年出国的同学和下一年的同学一起座谈,请他们介绍有一个强大祖国支撑的留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以这种传帮带的形式让她们知道为什么要爱国,如何去爱国。

二是要结合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学校和学院正在对各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加入到每门课程中,当然爱国这一精神内核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思政根据每门课有不同做法,就拿我自己开设的《时代中国》来说,课程中的一部分就是讲《十九大报告》的日文翻译问题,告诉学生在翻译政府文件的时候如何保持中国立场。另外一门日语中外教师团队一起打造的慕课课程《日本大众文化》,马上10月22号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上线,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日本近代文化,认识其所隐藏的权力关系,以摆脱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认识到它们宣扬的“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危害,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其心,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的课程思政,不仅是日语专业,德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课程也在积极进行。

利用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在这方面我们常规做法有三个。一是加强外宣翻译研究,促进党建与专业同向同行。这也是一个定期举办的活动。本着“党建与专业发展双促进”,及时把政治素质好的骨干教师培养发展为党员,把专业基础好的党员教师培养发展为教学科研骨干,用“党建课题小组”结合“科研小组”“教学小组”的形式,以党建促发展为青年教师党员提供开展教学科研的良好环境。

二是坚持开展一带一路沙龙讲座等特色活动,激发青年参与热情。这里拿今年6月份举办了三全育人框架下以“小语种与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次党日活动邀请了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日语系、德语系志愿者分享了作为志愿者期间的视频,并请他们畅谈了在志愿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的心得体会。之后,日语系教师、德语系教师对日语系德语系同学在两项重要活动中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并从专业实践的角度鼓励她们继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脚踏实地地服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做好中国文化的输出,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紧接着日语专业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的外延活动,活动主题是“一带一路与日本”。日语专业党员教师、群众教师、日语专业学生党员及学生群众参加了此次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日本与“一带一路”的关联有了整体把握,纷纷表示毕业后会多关注“一带一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举办“小语种,大视野”特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传承优秀革命传统。去年9月份举办了日语系德语系“与外教共同解读十九大报告”系列活动。此后还定期举办日语、德语、法语的多语种红色读书会活动,和学生党员一起阅读多个语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等红色书籍和文章。上个月和学生党支部一起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守初心担使命潜育人”主题党日活动,以师生共同诵读革命烈士家书和齐谈感想、共品情怀的形式,选取了方志敏、江竹筠、赵一曼等十位革命烈士的家书,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深刻动情的讨论,让师生党员从家书中感受优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政治理想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以此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奋斗。

“爱国,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青年一代更应当行动起来,自觉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用实际行动爱国报国,为祖国的未来书写更加精彩动人的华美篇章!”。(责任编辑:唐华)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