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快评】衔接好"防"和"救"链条,让民众更有安全感

发布时间:2019-12-03 09:58: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石川

 王石川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9日下午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究其因,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而另一方面,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

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集体学习,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显然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可更好地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灾害的能力。无论应对自然灾害,还是直面生产事故灾害,都需要我们在发挥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从根本上提升应对能力。这次集体学习,就为之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可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天灾不可避免,但是应急能力强,可减少损失。而具体到生产事故,则完全可以强化防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生产单位要强化安全生产第一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重如泰山。”通过制度设计,让严守安全底线、严格依法监管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可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安全生产中强化责任,我们的生活就能更美好。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可更好地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防灾抗灾是国家的责任,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全社会传播防灾减灾理念,特别是普及防灾抗灾知识,培训救助技能。一定程度上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每个群体都应该找到“存在感”,全面提升防灾抗灾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步入快车道,除了制度设计密集,更深化了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是,无论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是设立应急管理部,无论健全这方面的法制,还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救援的理念、职能、方式、力量、装备、机制等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社会飞速发展,挑战无处不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和自然灾害防治也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值得欣慰的是,新技术也在迭代,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支撑。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归根结底,还需要在防范上做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这是政治责任,也是民众所盼。既做好“防”,也做好“救”,既建章立制,更贴地而行……就能筑牢安全之基,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民众享受美好生活提供坚实基础。(责任编辑: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