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快评】平“语”近人三冬暖 脱贫路上天不寒
杨成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只争朝夕决胜小康,不负韶华决战脱贫。2020年春节前夕,刚刚结束对缅甸新年首访的习近平总书记席不暇暖、风尘仆仆赶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始终放心不下的还是念兹在兹的困难群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佤族村民一起制作大米粑粑与民同乐、敲响佤族祝福木鼓祈求风调雨顺、于和顺古镇同游客亲切交流、同小卖部老板“谈生意”、到艾思奇纪念馆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看望驻云南部队并接见官兵代表,“拜年范儿”十足、情深意重。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经久不息的民生夙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座民生“样板间”更是党中央向亿万群众立下的“军令状”、公示的“宣言书”。脱贫攻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是前无古人的盛世壮举。2020年是“收官之年”,必须以倒排工期的紧迫感、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精雕细琢的工匠感层层把关、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真材实料”接受人民群众的验收。
找准“病灶子”、开好“药方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下乡“走亲戚”,亲自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把脉问诊”,开出数味“千金良方”,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亲自挂帅督战、咬紧牙关也要坚决啃下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硬骨头”。
从“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荒凉边塞到“蜀道之难上青天”的重庆巴山蜀水,步履铿锵、每到一处都是念兹在兹的贫困群众,全国上下联动“一盘棋”,对口帮扶共同奔小康,各地区纷纷对号入座,选派精兵强将进驻扶贫一线,涌现出如李忠凯、黄文秀等先进典型,为百姓算好“经济账”、厘清“大算盘”,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同频共振、共同富裕,“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国先行标准下的贫困县不断“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压倒性胜利态势。
牵住“牛鼻子”、树立“标杆子”,精准扶贫还要靶向治疗。扶贫先扶智,脱贫先治愚。教育落后、交通阻塞等因素是我国贫困人口存量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精准扶贫不能仅满足于节日慰问的“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绸缪,结合当地实际,抓住脱贫致富“牛鼻子”,通过鼓励村民发展手工技艺、农产品“网络扶贫”等可行手段,发挥先富带后富的“头雁效应”,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更要选拔派遣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驻村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主动掌握一技之长,杜绝等、靠、要的歪风习气,一户一策、靶向治疗。
拔掉“穷根子”、杜绝“做样子”,全面脱贫不可返工回炉。“摘帽”不摘政策,脱贫还要驻守。彻底根除贫困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虽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仍要警惕“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作风,必须深入基层一线考核验收,走进田间地头、床头炕尾倾听群众呼声,做好“下半场时间”的“后半篇文章”,绝不能“狗尾续貂”,建成之后就“鸣金收兵”、偃旗息鼓、层层“甩锅”,从而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雾里看花。更不能做完“面子工程”后又“返工”,在百米冲刺阶段,要尽锐出战、全员上阵,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脱贫歼灭战,以全民脱贫的优异成绩向“第一个百年目标”献礼。(责任编辑: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