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 观点中国
 
 

【中国网评】疫乱交织时代,多边主义理应成为必选项

来源:中国网    2021-05-15    作者:戚易斌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评论员 戚易斌

5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本月轮值主席国中国的倡议下,以视频方式举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高级别会议。世界多国借此机会,重温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当代价值,重新思考76岁的联合国如何把世界更高效联合起来的命题,非常及时且十分必要。多国外长在发言中都强调了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也提出,要坚定走携手合作、互利共赢之路,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联合国成立以来,多边主义在推动对话互信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国家间和平解决争端、避免冲突提供了有利条件。“多边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商量着办,要按大家同意的规矩办,要兼顾各国利益和关切。” 简言之,要对话合作。此次会议得到众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表明安理会所有成员国对弘扬多边主义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体系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正面临被削弱的困境。如联合国大会主席博兹科尔所承认,多边主义正受到许多新问题的挑战。

挑战来自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破坏。过去几年,强权政治、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横行。美国打着本国优先的旗号,接连“毁约”“退群”,践踏国际规则,全球治理体系遭到破坏。对别国极限施压,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滥用长臂管辖,致使国际秩序频繁失序。拜登政府上台后,虽高调宣称美国“回归”,实则却是以“遵守国际秩序”之名,行拉拢盟友打压中俄之实,让整个世界处在动荡摇摆之中。

挑战来自新冠疫情等非传统安全风险的威胁。地缘政治等传统安全风险依旧高悬,人类社会又遭受新冠疫情这一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然而疫情之下,一些国家不思合作抗疫,却热衷于散布“政治病毒”,散播仇外情绪,一些言论与行径甚至已经冲击到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治底线。此外,欧美“疫苗圈地”造成了疫苗分配不公,严重阻碍了全球抗疫进程。

挑战还来自互联互通时代新治理难题。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人类社会正迎来新一轮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等更加复杂的议题逐渐浮出水面。世界发展的经验证明,谁占据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科技发展上取得领先优势,进而使得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发展处于全球领导地位,而美国深谙这一点。因此,科技领域成为大国博弈对抗、借机强化壁垒的角斗场。但这绝非科技造福人类的初衷。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在一个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的时代,多边主义以及最具权威性的多边主义平台——联合国被寄予厚望。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后疫情时代,联合国应主持公道、厉行法治、促进合作、聚焦行动,重申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月6日,习近平主席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再次指出:“世界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各国应该按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办事,不能搞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能借多边主义之名拼凑小圈子,搞意识形态对抗。”而实现真正的多边主义,更好发挥联合国凝心聚力的作用,需要世界各国贡献力量。

首先要进一步凝聚多边主义共识,强化守望相助的理念。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任何国家都不应盼着别人输,而要致力于同他国一道赢,要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是发挥大国领头雁作用。联合国是一个大家庭,普通家庭成员要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应切实发挥带头作用。多年来,中国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发挥作用,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问题解决进程,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曾是全球治理关键力量的美国,更应该以身作则,为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发挥表率作用。

此外,联合国自身需要加快改革节奏,突破利益掣肘,破解资金困境,让联合国架构更加合理、行动更加高效、工作更加透明。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升世界各国对联合国的信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冠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国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世界走向全球化、多极化的大势不改,并且加速演进。这再一次证明,多边主义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历经70余载岁月涤荡,联合国理应历久弥新。世界各国需要联合起来、行动起来,跳出一国一域的窠臼,勠力同心,共同推动多边主义扬帆再启航。(责任编辑:唐华 蒋新宇 蔡晓娟)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