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今天的中国迫切需要打造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多个重要场合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2013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提升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有数千年文明史,有曲折、悠远的历史故事,也有丰富、精彩的现实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要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中国当前还面临着“中国故事很精彩,中国话语很贫乏”的尴尬现实,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话语体系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讲好各民族大团结的故事,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当今世界正处于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不断加剧的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困境的宝贵智慧。中华文化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今天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演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度正日益加深,但同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加。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出发,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呼吁各国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要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点主张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稳步推进,成果丰硕。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张重要名片已遍及全球。截至2021年,全世界127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476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外国学员提供了优质的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化教育,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国出版业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中国国际传播集团(中国外文局)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的翻译出版和发行工作。十年间,中国外文局已出版习近平总书记著作27种,涉及36个语种,发行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海外400余家主流渠道。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黄金时期。一方面,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涌现,为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让各国更加迫切渴望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中国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谱写中国对外传播事业新篇章。(责任编辑:华章 宇馨 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