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近日在瑞士达沃斯闭幕。本届年会聚焦“什么是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这一核心议题。地缘冲突加剧、世界经济体系碎片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选等都被列为风险因素。不出所料的是,也有人在年会上炒作所谓的中国“风险论”。
1月14日,在瑞士达沃斯,人们走过世界经济论坛标识。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十分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脱钩”既不合理也不现实,但欧盟认为,在特定领域的“去风险”仍有必要。一年前,也是在达沃斯论坛上,冯德莱恩首次针对中国提出所谓“去风险而非脱钩”概念,此后这一概念迅速被美国认可并成为七国集团的共识,进而上升为西方国家定位与中国经贸关系的最新框架性政策。
对中国“去风险而非脱钩”在西方话语体系里已风行一年,其实质内涵是什么?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源到底在哪里?又应该如何去除?这些的确值得认真梳理,以端本正源。
“去风险”本质是“去中国化”,是遏制中国的战略工具
在“去风险而非脱钩”的说法提出前,带有对抗性的对华经济战略曾有两个:
一是日本在2005年提出的“中国+1”,即由日本政府引导,把在中国的日本企业疏导到其他国家,以消除因中日关系紧张引发的风险。“中国+1”后来又发展出“中国+2” “中国+3”。另一个则是以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关税战”为标志,而一度甚嚣尘上的“脱钩论”,“脱钩论”在2019年8月由特朗普首次提出。然而,事实证明,“中国+1”和“脱钩论”均告失败。在这一背景下,去年出现了“去风险而非脱钩”的新提法。
“去风险而非脱钩”貌似降低了对抗强度,但只是话术的调整。一方面,该说法并未修正“脱钩”的措施,仍延续了种种“脱钩”手段。以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为例,拜登政府并未取消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战措施。据统计,迄今为止,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中,被加征关税的商品占比仍高达66.4%,税负水平达19.3%,远超关税战前的3.8%。
另一方面,“去风险而非脱钩”实际上还提升了对抗精度。美国对上千家中国企业和高校等实体“定点制裁”,在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对华展开产业竞争,组建“印太经济框架”、芯片四方联盟、通过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建立排华供应链等措施都表明,所谓的“去风险而非脱钩”概念并不温和,且正走向具象化,成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新战略工具。这一概念虽最初由冯德莱恩提出,但很快美国就成为主要的代言人和操盘手。
去除冷战思维才是真正“去风险”
美国及其部分盟友为何极力推动“去风险”?一定程度上讲,这是美国陷入“霸权焦虑”的应激反应,美国掉进了“萨缪尔森陷阱”。所谓“萨缪尔森陷阱”,是指如果中国在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技术进步,则对美国有利,美国应该支持;而如果中国在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特别是在相对高端的产业上取得技术进步,那美国就会受到损害,美国必须遏制。现实是,中国在高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加之庞大的经济规模,引发了美国的不适。
这其中的底层逻辑,实则是美国仍抱有冷战胜利的惯性优越思维,并认为冷战时期针对当时的苏联取胜的所有手段仍有效可行、无所不能。这种冷战思维被“霸权焦虑”和极化政治进一步放大后,成为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战略措施的主导思维,也就是在经贸、关键产业领域甚至安全领域,必须“去中国化”。
但今天的中国不是往日的苏联。今天中国是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可以说,所谓“去风险”不仅是“去中国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去全球化”。
不少人已经看到了这种危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在世界经济论坛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警告,如果世界进一步分裂,或将导致全球GDP损失7%,这大概是很保守的判断。IMF首席经济学家古兰沙此前也表示,“去风险”将使全球经济割裂为各行其是的集团。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1400多位全球风险专家、决策者和行业领导者,对世界的短期展望以负面为主,预计长期还将进一步恶化。有30%的人预测,未来十年将形成多极或分裂的秩序,中型和大型强国之间将开展竞争,制定并执行新的规则和规范。
因此,真正应该去除的是以“霸权焦虑”和冷战思维为特点的“美国风险”,不合作、不发展、不团结的风险,才是今天全球面临的真正风险。
“去风险”难以撼动中国经济份量
当然,从“中国+1”到“脱钩论”,再到“去风险而非脱钩”,这一连串的对华战略,确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部分贸易被“重新分配”到第三方。从2022年开始,中国从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到了第四大贸易伙伴。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与墨西哥、欧盟、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
受美国大幅收紧外资审查影响,在关键领域的中国对美投资基本消失,部分中国头部企业被迫进行市场分割。这些变化似乎显示了针对中国的“去风险”的“成绩”。 但更应看到,这些“成绩”也激发了中国强化相关产业自主性的紧迫感。
美国设定的针对中国的“去风险”目标,是对与美国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特定技术和研究领域(即“小院”)划定战略边界(即“高墙”)。但半导体领域的相关研究显示,到今年底,中国将建立32座大型晶圆厂,且全部专注于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到2027年,中国成熟制程产能占比将占全球的33%。而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展现领跑姿态。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22.1万辆,同比增长57.4%,首次跃升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车是主力军。2023年,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85%的太阳能电池和97%的太阳能硅片产自中国,国际咨询公司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占全球电力供应的50%以上。
这些新趋势预示,美国针对中国的“去风险”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也不会因之降低。
认清真正的全球风险在哪里,对美国及其部分盟友极力推动的“去风险”保持警惕,同时积极进取,做好自己的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已经找到的最佳应对方式。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