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中国网首页 | 观点中国
 
 

【中国网评】菲律宾的“小圈子”撼不动南海大格局

来源:中国网    2024-02-08    作者:乐水
大字体
小字体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近期,菲律宾的一系列“小动作”不断扰乱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也考验着东盟在南海问题磋商中的中心地位。1月,菲律宾频频围绕黄岩岛制造事端,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就南海问题进行互动,企图绕开东盟构建一个南海地区“小圈子”。上周,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访问越南,宣布就加强两国海岸警卫队合作达成协议,以防止在南海发生“不测事件”。虽然菲方表示该协议并不针对中国,但是明眼人一望便知,菲越海警协议明显具有“联越制华”之意。

菲律宾与越南同为中国的临海国家,也均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一定争议。自马科斯上台之后,菲律宾在美国的怂恿下与中方在黄岩岛问题上龃龉不断,此番又与隔海相望的越南加强所谓“海警合作”,其真实意图不外乎借力向中国施压,搅动南海地区的安全局势。

在马科斯访越期间,菲律宾当地媒体刊文鼓吹建立“东盟小多边主义”,以抛弃东盟在处理南海争端问题上的中心地位。所谓“东盟小多边主义”其实是一种伪多边主义,意在脱离现有的中国-东盟磋商框架,置其他相关国家的利益于不顾,为一己私利自行其是。这种构建“小圈子”的做法是中国及其他东盟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不可否认,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已经逐渐摸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磋商机制,为维护南海地区几十年来的和平与稳定起到“定盘星”和“压舱石”的作用。

1992年7月,在第25届东盟外长会上,中国同东盟共同提出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目标。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各方要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包括《国际海洋法公约》,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威胁。《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特别是在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之后,双方合作迎来“钻石十年”。2023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9117亿美元,较2013年翻了一番,东盟更是连续4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自2013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以来,双方关于危机管控的对话机制日渐成熟和稳定。虽然“南海行为准则”牵涉多方利益,其磋商过程旷日持久,但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审议通过《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南海适用<海上意外相遇规则>的联合声明》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指导方针》,为各国有效管控意外风险、维护南海局势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甚至有学者认为,磋商的过程比磋商的结果更加重要,因为中国与东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了解、增强了互信。

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一读、二读审议工作,目前正式进入三读阶段。中国与东盟的对话与磋商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进展,正是因为双方都秉持着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原则,同时拒绝域外国家的干预——这是真正多边主义精神的体现。但随着南海地区形势的日渐缓和,美国却不甘寂寞,试图通过代理人插手南海事务,促使南海问题国际化。

2013年,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菲律宾就南海管辖权问题向海牙国际仲裁法庭提起单方面“仲裁”。但东盟却拒绝对该“仲裁”的结果进行表态,因为菲律宾的这一举动实际已经挑战了东盟在处理南海争议中的中心地位,注定得不到东盟的支持。而且,美国作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根本无法取信于东盟国家。2015年,时任印尼国防部长里亚古都就公开向美国喊话:“如果地区国家能够自己管理南海,就没有必要让其他国家卷入。”

正是因为菲律宾自知在中国-东盟的多边对话机制中占不到便宜,所以才另辟“歪路”,打起了绕开东盟构建南海地区“小圈子”的算盘。但是“南海行为准则”代表的是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菲律宾的“甩手单干”无异于背信弃义之举,必然会招致其他东盟国家的强烈反对。就在马科斯访越前夕,印尼总统佐科专程出访菲律宾、越南和文莱三国,公开表示印尼接受“南海行为准则”,并将加速推动谈判进程。佐科总统此行无疑是在敲打某些国家不要对东盟“三心二意”。

2022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东盟秘书处发表演讲时曾指出,围绕着亚太地区的前途正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一种是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另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将区域经济阵营化。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决定着亚太地区各国的前途和命运。南海问题具有复杂的历史经纬,也牵连着周边多个国家的切身利益。在当前中美博弈的时代背景下,域外国家的干预又使得南海问题面临着国际化的危机。但越是在挑战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中国与东盟越应当坚持独立自主和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强化“南海行为准则”的共识框架,不能让个别国家的“小圈子”影响了南海和平稳定的大格局。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 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