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
当地时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发表了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讲话。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发表了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讲话。(图/外交部)
王毅指出,各国应寻求共赢,避免多输,团结合作,同舟共济,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为人类创造更美好未来。王毅说,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始终保持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一是做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二是做应对热点问题的稳定力量;三是做加强全球治理的稳定力量;四是做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
这四个“稳定力量”的阐释,展现了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表明了中国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的顶层思维和行动方案。
应对世界大变局的中国定位
近年来,随着大国关系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冷战思维回潮,集团政治、强权政治抬头,美国撺掇有关国家搞的所谓“小院高墙”、“平行体系”、“五眼联盟”、“四边机制”、“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北约由东扩拓展为北扩等,都是国际政经秩序发生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这些政治操弄无疑加剧了世界的动荡。而在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中,中国的定位是“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中国的这一定位,在过去的战略行动中已有所体现。
持续推动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共识,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坚持中欧伙伴关系定位,支持欧盟战略自主,推动大国合作的稳定力量。
促成伊朗和沙特复交,化解中东千年矛盾,金砖五国扩容至十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中亚峰会召开等,记录了中国加强“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发言权的努力。
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积极斡旋俄乌冲突,就新一轮巴以冲突提出“两国方案”,反映了中国在热点问题上坚持客观公道,标本兼治的既定立场。
集中精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向世界释放扩大开放的政策信号和政策利好,通过各层次合作夯实全球化基础,显示了中国做促进全球增长稳定力量的决心。
中国有做“稳定力量”的可行方略
“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中国早有可行方略。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时,就清晰阐述了对世界安全问题的深刻洞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此后,在若干国际场合,中国均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共同安全,谋求推动所有国家共同合作,而不是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综合安全,强调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合作安全,强调预留政治对话空间,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地区和全球安全。可持续安全,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中国的新安全观不同于历史上一个国家联盟对抗另一个国家联盟的安全模式,强调平等式安全、包容性安全,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全新方案。而过去十年中国在推行新安全观的大量实践,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就是中国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底气所在。
为世界避免“双输”提供新选择
中方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提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尤有价值。
今年的慕安会,悲观情绪蔓延。《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称,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面临陷入“双输”局面的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6日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也表示,“当前的全球秩序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从某些方面来说,即使是冷战时期也没有这么危险”。
悲观情绪的蔓延,一方面与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硝烟未散有关,《慕尼黑安全报告》中就提到了西方国家的“战争疲劳”。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大选选情有关,不少欧洲国家对特朗普要放弃不愿增加军费的北约盟国感到不安。
慕安会会场充斥的焦虑情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安全理念及以此打造的排他性安全体系已无法应对安全挑战,甚至还可能影响自身安全。而这种安全焦虑也反衬出中国新安全观的价值所在。
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示赞同响应。面对当今世界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的新形势,要破解国际安全治理困境,避免“双输”局面,中国的新安全观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可以相信,随着中国新安全观得到更广泛认可,中国作为这个动荡世界中可以信赖的稳定力量,将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
编审:蒋新宇 唐华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