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周密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一场演说中提出,中国太阳能、电动车和锂离子等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廉价商品出口激增恐损害其他国家经济。耶伦的所谓“廉价商品损害经济”的说法不值得推敲,中国太阳能、电动车和锂离子等新能源行业商品出口在竞争中获得市场认可,突显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难题中的大国担当。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企业无疑在实现绿色转型上被寄予厚望。传统的发展方式早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思维定式,改变谈何容易?除了要降低发展方式转化的成本,还要将新的模式嵌入到原有的发展基础之上,系统、可行和符合差异化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面对这一新增且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持续降低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全周期成本,使“中国制造”在新能源行业引起全球瞩目。
新能源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之处。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必要的发展基础,也都离不开市场的持续加力。包括光伏、风力发电、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行业,市场参与者在过去几年开展了激烈竞争。一个个造车新势力纷纷下场,智能化解决方案响应现有市场需求并不断催生新的需求场景。中国企业的不懈努力,为中国新能源形成全产业链的完整优势创造了条件,也为相关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口中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组件和锂电池的国家,既有东盟等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乏欧美等亟需兑现气候变化成果的国家。可以说,没有中国在新能源产品和技术领域的支持,许多国家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可望而不可及。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钢铁材料所构建的基础设施无疑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条件。前些年,欧美国家部分政客也曾抛出钢铁产能过剩的言论,要求作为全球最大钢铁制品生产国的中国对此承担责任。然而,且不论中国的钢铁出口只占全部产能的极小比重,主要钢铁制品都在国内完成产品生命周期,即便全球真的出现了供过于求的不平衡,其原因仍值得讨论。供需不平衡既可能源于供给端,也可能来自需求端,亦或产品的交付流程。近年来,中国钢铁产能并未出现明显增长,甚至还伴随中国的主动“去产能”行动而有所下降。供需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来自需求端。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仍然积极响应并努力解决钢铁供需不平衡,与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共同发起了全球钢铁论坛,就供需不平衡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力图推动共同行动。
新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出现了类似情况。以太阳能电池生产为例,在无法提纯符合要求的硅料时,中国企业一度以高价从西方国家进口。原料的高价直接影响了产业链下游参与者的利润率和积极性。中国企业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逐渐打破了西方企业的技术壁垒,才使得可再生能源不再仅是“有钱人的游戏”。近年来,欧美通过包括产业补贴在内的各种方式试图鼓励新能源产业链回归,但无论是人才、产业基础还是要素保障上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欧美国家多变的政策信号、花样百出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实际效果是在不断增加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
气候变化的挑战前所未有,保障新能源产品供应意义重大。尊重市场、遵守承诺,减少国际贸易的暗礁险滩,人类需要携手点亮灯塔,而为新能源行业巨轮提供一条高效且安全的航道才是负责任大国应做的之事。(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