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金玲
5月6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习近平在会晤中强调,中欧双方应坚持伙伴定位和对话合作,从战略高度深化沟通、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和开展协作,并突出双边关系的内生动力和广阔前景。纵观历史,无论是中法建交,还是中欧关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务实合作,都展现了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内生动力。
战略性是中法、中欧关系的重要属性,是双边关系持久稳定的前提。中法、中欧关系从来就具有超越双边层面的全球战略影响。60年前,中法建交是中欧关系在冷战夹缝中的战略性突破,也因此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对世界多极化具有深远战略影响。法国前驻华大使马纳克曾评论说:“1964年,中法建交表面上反响并不强烈。但是,这一表象背后却孕育着历史进程上的飞跃。”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之时,同样建立在反霸的战略共识基础上。此后,战略性一直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属性。中国一直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秉持“支持建立一个强大的、团结的欧洲”的战略方针,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在对欧盟外交中坚持包容分歧、争取对话的合作原则。欧盟也曾长期坚持从战略高度理解中国的崛起和中欧合作。
但是近年来,欧方对华战略出现摇摆,赋予中欧关系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削弱了中欧关系的战略稳定,也为双方各层面的务实合作带来负面影响。以史为鉴,可以明智。中欧关系的历史充分表明,只要从战略高度看待双边关系,相互把对方作为伙伴而非对手,双边关系的大局就能稳定,并能推动中欧关系走向纵深,就能够使商业推动力活跃,使人员交流频繁,使文化沟通顺畅,使多边合作有效。这也是此次习近平主席在三方会谈开始就突出中欧关系应坚持伙伴定位,深化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凝聚战略共识、开展战略协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内生动力是中欧关系的根本属性,也是中欧关系广泛发展前景的根本支撑。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和欧盟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中欧各自的发展、改革和转型都是不可或缺的外部资源。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欧洲提供稳定、可靠的市场,对欧洲经济稳定与就业保障发挥重要作用。同样,来自欧洲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助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欧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相互借重和依赖,相互提供发展机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性增长关系。同时,中欧深度依存、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积极效应不断外溢至其他领域,促进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成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典范。
但是,面对地缘政治变局,尤其是在中美博弈和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欧方对外政策呈现地缘政治导向,从大国博弈的视角审视中欧关系,不仅让中欧关系受制于美方的压力,还将其与乌克兰危机绑定。此外,欧盟担心的所谓“相互依赖的脆弱性”也不乏意识形态色彩,因此,“去风险”战略的出台,具有显著针对中国的性质,其实施一系列政策工具,从投资审查到出口管制,甚至限制双方的科学技术合作,都严重制约中欧合作的内生动力。近期,欧方甚至炒作所谓“产能过剩论”,发起一系列针对中国绿色行业的反补贴调查,同样影响共同推动绿色和数字双转型进程。恰是如此,习近平主席在三方会晤中强调中欧关系的内生动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其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的根本属性。习近平主席更是亲自就所谓“产能过剩”问题阐明立场,推动欧方重建对华正确认知,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视角,丰富和拓展中欧关系的内生动力,尤其是加强在绿色领域内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双边关系行稳致远。
当今世界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口,中欧关系同样面临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需要坚守中法建交精神,从战略高度赋予中欧关系新的内涵和时代使命,充分挖掘和强化双边关系的内生动力,为不确定性世界注入稳定的力量。(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