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近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试图恢复带有明显种族歧视色彩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ese Initiative)。“中国行动计划”是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以所谓“打击经济间谍,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发起的一项针对华裔科学家的政策规划。该计划一经实施就引起巨大争议,大量华裔科学家受到当局的无端调查和起诉。尽管拜登政府于2022年宣布终止该计划,但其恶劣影响延续至今。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美国西北大学知名华裔分子生物学家吴瑛被发现在家中自杀。在吴瑛生前,其实验室已因美国政府调查被关闭。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在美国因违反“中国行动计划”而遭到起诉的科研人员多达148人,其中华裔科学家的比例高达88%。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在国会调查时曾透露,在执行“中国行动计划”期间,美国司法部门调查了2000多起涉及中国的案子,平均每10小时就启动一个案件。但是绝大部分案件都因证据不足最终不了了之。美国媒体曾根据“中国行动计划”网站上公布的案件进行统计,发现该计划在抓捕所谓“间谍”方面毫无成效。其中华裔科学家被指控最多的理由是“没有披露与中国大学的关系”,而并非从事间谍活动,且近一半案件已经被撤销。
但“中国行动计划”在华裔科学家群体中产生了经久不息的“寒蝉效应”,为中美之间的正常科技人文交流设置了严重的政治壁垒。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公愤。2021年9月,斯坦福大学177名学者联名发表公开信,指责“中国行动计划”煽动种族歧视、损害美国科技竞争力,要求美国司法部停止在大学内搜查所谓“中国间谍”。随后,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高等学府的数百名学者纷纷公开谴责“中国行动计划”,要求司法部立即予以终止。在各方的压力之下,拜登政府最终于2022对“中国行动计划”按下了暂停键。
美国助理司法部长奥尔森在宣布放弃“中国行动计划”时曾意味深长地说,虽然“中国行动计划”并不是一个好方案,但他将继续关注中国对于美国知识产权的威胁。奥尔森此言意味着,美国政府实际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敌视态度,只是迫于当时的舆论压力不得不改变策略。而一年后诞生的“颠覆性技术打击小组”证明事实的确如此。2023年美国司法部和商务部宣布成立在名称上更为隐晦的“颠覆性技术打击小组”,以打击非法向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外国竞争对手”转让敏感技术。截至2024年2月16日,“颠覆性技术打击小组”已经处理了4起涉华案件。
从“中国行动计划”到“颠覆性技术打击小组”,美国政府从没有摘下对华裔科学家的有色眼镜,而这也助长了美国司法部门对于华裔的歧视。根据相关统计,在美国司法部门发起的各类所谓“间谍活动”案件中,华裔被诬告的概率是25%,远高于白人群体的11%,同时华裔被监禁的时间是白人的两倍。正是这种积重难返的种族歧视毒瘤,让“中国行动计划”近来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早在去年5月,佛罗里达州政府就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州立大学不得接受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国家的任何资助。去年11月,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还呼吁司法部恢复“中国行动计划”。可见,对华裔的歧视并没有因“中国行动计划”的一时终止而消弭,反而愈发弥漫于从州到联邦的各级美国政府之中。而这也为众议院近期通过恢复“中国行动计划”的法案埋下了伏笔。
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的遏华战略大概率不会因政府的更迭而改变。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正在全力加速对华科技“脱钩”进程。但是,美国所筑起的小院高墙同样也会对自身产生“反噬”作用。科技的进步需要开放与包容的环境,而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等反华政策最终将对美国的科技竞争力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