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评论员 蒋新宇
今天是中国农历乙巳新春的大年初一。春节前,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收到了一份独特的“新年贺礼”——“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彰显春节文化的国际认同,更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确立自身地位的标志性事件。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伴随着全球化浪潮,春节这一深具中国韵味的节日走向世界,将团圆与美好、喜悦与希望的年味儿分享给全人类。
春节的起源充满了人类普遍情感的共鸣。春节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先民进行的“岁首祭祀”活动,蕴含着顺应天时、礼敬自然的智慧,是对岁月轮回的礼赞,也是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祝愿。春节的精神内核,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文化独白,而是贯通全人类的情感密码:对团聚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普世价值,赋予了春节走向世界的天然优势。
春节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对家庭的深情注解。从团圆饭到守岁,从长辈发红包到晚辈拜年,春节始终围绕着家庭展开。在中国人眼里,春节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场精神仪式。无论身处何地,回家过年都是春节里最重要的仪式。这种对家庭纽带的珍视,正是春节年味儿的灵魂所在。而这种情感,也能轻易穿越文化的界限,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共鸣。家庭是每个人的精神港湾,不分国界与种族。当春节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走进世界,许多外国友人都能感受到其中浓厚的家庭温情。每年春节期间,许多海外华人社区都会举办新春庆典,邀请当地居民共度佳节。在这些活动中,年味儿不仅是舞狮表演的热闹和贴春联的喜庆,更是与亲友共享一顿饭菜、交换一句祝福时那种萦绕心间的温暖。
春节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从贴春联到放鞭炮,从吃饺子到舞龙舞狮,春节的每一项传统活动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贴春联,传递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放鞭炮,表达着对邪恶与晦气的驱逐;吃年夜饭,则象征着家庭的圆满与团聚。这些习俗中蕴含着对幸福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这些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内核,也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不谋而合。
正是因为这一点,春节走向世界后,并未显得生疏,反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国际化表达。在纽约的唐人街,人们会用“Happy Chinese New Year”表达春节的祝福;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华人社区用节日的盛宴为异国他乡增添别样色彩,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新春庆典之一;甚至在非洲,舞狮和书法表演都能吸引当地民众的热情参与。这些异国的春节年味儿虽形式各异,但都在传递同一种信息: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共享的春节不仅体现在节日庆典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内核上。近年来,随着春节的国际化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民俗表演、节庆用品逐渐走向全球市场。从饺子到汤圆,从中国结到剪纸,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这些具象的符号感受到春节的魅力。这种文化的输出与接受,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在一些海外庆典中,舞龙舞狮会融入当地特色音乐;而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也会邀请外国艺术家参与演出。这种交流与互鉴,让春节成为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桥梁。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年味是民族的,更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春节的文化价值,主动融入庆祝春节的行列中。在共享春节的过程中,中华儿女与世界对话,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中国年味儿,世界共享。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文化共融的生动写照。春节这颗中华文化的长明灯,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谱写出属于全人类的欢乐乐章。
编审:高霈宁 张艳玲 蔡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