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第30期中国女性文化论坛“女性的家庭担当与婚姻焦虑 ——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讨论”在中国网嘉宾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王红旗和《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策划并主持。论坛上,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出品人马翎雁、导演海达相继发表创作谈,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中国妇女报》妇女新闻主编代刚、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巍、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姜秀花等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针对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红旗针对《一个温州的女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说,这部电影从整体上是女性自传体文本,反映女性的自我生存与心灵成长轨迹,就像主演说的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主题很有精神指向。但是从电影的结构来看,我非常赞成我的助理周显波的说法,前半部很感人,当我看到一开始的画面,当春枝走在都市那个马路牙子上躲来躲去的时候,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我真的快流泪了。因为,一个从乡村来的女性在现代都市是没有她的立足之地的,是没有身份的,没有位置的。而面目表情是无助的,是很真实,也很感人的。但是,这种直击人心的画面太少。后半部,尤其是结尾,何教授成为了主角,春枝这个形象在影片结构中走丢了。这是我思考影片在结构处理上的问题。
比如写小说或者写评论,肯定是前后呼应,结构才是完整的。这部影片呼应后面是什么?结尾无论是开放的还是系上的,都应该是通过春枝的生活来具体演绎的。因为,这部影片的魂就是春枝,是通过春枝的行为、观念来表达其性格坚韧与乐天、救赎与承载的精神风貌的。生活的艰辛、不幸的婚姻都没有把她压垮,她坚信自己到城里打工挣钱一定能让女儿上更好的学校。这样的母亲都市打工族里女性比比皆是。平凡母亲的母爱精神是她们能够承受一切苦难的内在动力。这样表达不仅更加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而且会更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
还有,并不是说何教授把女儿的上学问题解决了,影片就完美了。这只是我们塑造人物的一个比较强眼的细节。以后生活说不定还有难以预料变数,这个女主人哪去了?应该有一个面向未来的人物交代。以女主角为主来表现,结构上我认为是比较舒服的,合乎逻辑的。春枝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她自己的价值观、她生命的方式、完成她作为一个温州的女人的某一个生命阶段。开放性的结尾,应该以揭示这个人物的命运为重点。我不完全否定何教授走向农村,但是处理的太简单了。
另外一个问题我还想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老教授帮忙把保姆的孩子办到来北京上学,的确有这样的真事儿。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位教授,就是把她的保姆,他的保姆的女儿从乡下接来北京上学的,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就叫爱京,她不仅在北京读了中学,现在美国读大学研究生。因此我觉得影片还是有现实生活根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