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英中国> 最人物

布朗预言破产说明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14-11-08 11:41:04  |  来源: 海外网  |  作者: 胡鞍钢  |  责任编辑: 毅鸥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最近,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为60194万吨,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实现10年连续增产。历史地看,这一新闻强有力地证明了美国一些官员和学者对中国粮食生产预言的破产,我称之为“历史悲观论”的破产。

60多年前的1949年,中国大陆只有5亿多人时,美国时任国务卿艾奇逊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潜台词非常明显。而到了199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1.85亿人,比1949年增长1.19倍,粮食产量增长3.03倍,人均粮食产量增长84%,解决了温饱问题,用事实宣告了艾奇逊预言的破产。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国际论坛先驱报》撰文:“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将达到6.51亿吨(按16.3亿人计算),而粮食总产量为2.67亿吨,粮食供需缺口高达3.84亿吨,中国粮食自给率降至41%。他预言,中国将出现的严重粮荒,对全球粮食市场构成严重影响。

同年10月我分别在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版)和《联合早报》(中文版)评论布朗的文章是典型的历史悲观论,同时严肃指出他对未来中国粮食增长趋势的推测缺乏科学依据。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可能依赖世界粮食市场,布朗的推论“中国的粮荒将变成世界的粮荒”,也是缺乏依据的。

历史悲观论过分夸大了影响中国粮食增产的不利因素,而忽视了促进中国粮食增产的有利因素。中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目标是有希望、有潜力的,同时也仍需要做持久的、艰苦的努力。

历史是检验学术观点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当年,布朗的观点是西方媒体的热炒对象,其本人也成为“中国威胁论”始俑作者之一。1995年他正式出版《谁来养活中国》,并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种外文版,畅销一时;当年还获得美国科学家协会公共服务最高奖,可谓“名利双收”。而在当时,我即指出,此为典型的“学术泡沫”,迟早要破产。

19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发生布朗先生所预言的粮荒,也没有导致世界粮荒,反过来中国粮食增产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最大——从2000-2012年全球谷物产量增加了4.3亿吨,中国占了1.34亿吨,贡献率达31%。“白纸黑字”证明了布朗先生对中国粮食生产预言是典型的历史悲观论。

布朗不是第一个预言破产者,也不是最后一位预言破产者。世界舆论场中有一种不正常现象——只要西方学者制造一个学术泡沫,就会被西方媒体制造成“特大新闻”,如后来的“中国即将崩溃论”等,而最终结果常是他们自己打破自己的“神话”。这也告诉中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既要“不唯洋书”,还要“不唯洋人”,敢于挑战所谓“洋理论”、“洋权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既不要“言必称希腊”,更不必“唯唯诺诺”。

作为中国学者,要为中国发展服务,以研究中国为中心,在中国问题上及时发出“中国声音”,尤其是在重大问题上有鲜明的观点。这是“学术竞赛”、“学术竞争”,正是在这个竞赛和竞争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步树立自己的学术水平、学术竞争力和学术自信。

本站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观点中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