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房
    填海造地最终没有赢家,为了政绩去与民争利已是本末倒置,滥用权力巧取豪夺就更是错上加错了。只可惜,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领导,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房子卖了,开发商盆满钵满地追着利益继续跑;一换届,地方政府领导带着高高的政绩拍拍屁股走人,仕途更上一层楼。只留下购房者继续做“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梦……
填海造房
填海建房“火中取栗”

    不加节制地盲目填海造房,潜藏着很多隐患,仅从“宜居”层面来说,不但有高湿、高温、高热“三高”之忧,一旦发生地震或者海啸,更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大规模发展海岸线房地产业,吸引大批民众聚居海边,不啻是在玩火。不讲究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过度填海造房,不但会对海防林等海岸线自然生态造成直接破坏,而且难免会造成泥沙淤积,影响江河的泄洪能力和港口的航运功能。而且受暴利的驱使,填海造地未经必要的沉淀期即投入房地产开发,住房质量的安全性显然难以得到切实保障。【详细

一叶障目源于暴利驱动

    一些长远的和现实的隐患,购房者当然也是知道的,不过在开发商的“忽悠”之下,部分人群已失去了清醒的判断;也或者说并不排除部分追风炒作海景房者,“卖了不住”,是“捞一把就跑”的考虑,层层炒作临海房产犹如“踢球”——谁接到最后一球谁自认倒霉。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同样乐于搞填海建房,即使明知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的情况下,也坚持要搞,关键是源于暴利驱动。也就是说,开发商、地方政府和购房者三方是“一拍即合”的关系,也都是这个海景房利益上的“蚂蚱”,或也是个愿打愿挨的关系。【详细

填海造房
“海岸线成房岸线”是“自杀式”规划

    海岸线既然是自然美景,其实本该属于公众,假如因为规划了所谓的“海景房”,这些自然景观便纷纷成为了私家花园和私家海滩,显然说不过去。从这个角度来看,规划其实并不能只考虑独享“海景”,而恰恰必须具备对公共景观资源的尊重与敬畏。
    而除了自然景观的公共属性需要规划对于海岸线有退让意识之外,即便是从保护稀缺的景观资源和海岸线生态出发,防止房地产规划对于海岸线景观生态造成破坏的角度来看,距离退让其实也本该是个规划常识。很难想象,假如马尔代夫的黄金海岸线上布满了房子,马尔代夫还能成为世界级的海岛旅游胜地?
    海岸线之所以独具魅力,最根本的其实正在于海岸线的自然生态景观。海岸线成了“房岸线”,不仅割裂了原本完整的海岸景观,更不可避免的会对海岸生态造成负面的影响,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海岸线的“自残”甚至“自杀”行为。有道是“距离产生美”,海岸线的规划,即便不与国际接轨,最起码也应有些“距离美”的意识。【详细

政策空白助房产开发向海岸进军

    当开发海洋与海域管理政策的不健全相遇,海域管理政策又与楼市调控政策缺乏对接时,海岸线被退化式开发建设就几乎已经注定。广阔的法律和政策空白,为无序开发抵挡了可能的政策风险,不仅用法律和政策对这种开发难以判定,甚至问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无从入手。
    政策的空白不代表常识也会隐匿。海岸线本是全民所有,没有全民授权擅自开发,就是对全民产权的擅自处置。已经和正在造成的生态和防灾隐患,完全可以看作公然透支公众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因此,刹住“填海造房风”刻不容缓。
    完善海域管理执法手段、强化审批程序监管,填补目前存在的政策空白固然是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必须从财政体制改进方面着手,找到可以使地方财政摆脱土地依赖的办法,从体制上破除现有的利益联盟。实际上,这也是楼市调控必须解决的难点。这个难点不能克服,即使暂时刹住了“填海造房风”,仍可能复发。【详细

结束语

    环保喊了这么多年,落实起来就不给力,因为但凡关系到切身利益,地方政府就会选择性失聪。填海造地政府获得暴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发展战略无疑是挖肉补疮。老话说“不打不成材”,地方政府就像任性的孩子,有时还需要大家长的看管和教育甚至教训,才不会误入歧途。

往期回顾

中国网观点中国出品 | 责任编辑:张林 |电话:010-88828212 | 电子邮件:zhangl@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