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8期,总第8期 / 9月16日
“To be,or not to be”
“To be,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哈姆雷特的沉思,世界上最经典的独白。
这句话包含的意义太丰富,“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样的翻译或许仅适合哈姆雷特的情境。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经历着抉择,大到国家、制度、法,小到个人、现实、生存。
本周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最热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该不该购买欧债、拯救欧元区。救或不救,或许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化地“非此即彼”。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问题,都将存在普遍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政府宣布正式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代表,出发点也并不是支持某个人或者某个政权,更不是为了谋求一己私利,而完全是出于维护中利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大局。
国内油价,跌还是不跌?中美物价比不比、怎么比、比什么?地方巡视制度,废还是不废?基本药物定价,降还是不降?医疗体制,信还是不信?种种问题,存于人们心中的疑问,需要公正抉择,客观解答。
还有,聂树斌案是否再审,但愿不要一错再错。只希望所有清白的人都能自主把握自己的人生,如果程序合乎正义,他们就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一如聂树斌,一如残疾教师郭省。
全文
-
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燕:“教育部明确拒绝,国土部说网站上有,但我查阅了是没有的,科技部只是泛泛地说副部长配合部长工作,没有具体说工作是什么。” -
崔中波:“李燕采用诉讼方式维权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通过法治途径,和权力进行博弈,使其学会尊重权利,走上依法行政道路,是权利觉醒、自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每个公民亟须提升的公民素养。”
-
《人民日报》刊文:“北京奢侈品确实比纽约高出不少,但公共交通等纽约却是北京的10倍,中国游客很难全面感受美国物价水平。” -
知风:“两个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中,用科学的态度来比较和鉴别是可以取长补短的,而“中美两国物价对比一直是个热话题”仅是一个话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