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9月12日出版的财新网《新世纪》周刊一篇《巡视组的账单》披露中共湖北省委第六巡视组在巡视秭归期间,耗费80余万元这一事件。
第二日,负责巡视组接待工作的秭归县委办公室回应称巡视组的开支费用为11万4490元,而县委办提交的申请解决80万工作经费的报告,是加入了县委办历年接待上级领导的费用。而回应中,并没有涉及给巡视组成员赠送高达11万3千多元的“礼品”一事,对于给巡视组相关领导购买手机,以及巡视组将平板电脑带走一事也没有解释。
由于秭归县目前的回应难以服众,因此批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而秭归也没有再就天价巡视事件作出回应。
媒体关注趋势
此事件发生在4月份,却由财新网于9月份曝光,而随后《新世纪》等商业网站把原文删除。
天价巡视事件的发生发展,商业网站和地方都市类媒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随着财新网的曝光,四川新闻网连发数篇评论,把“巡视”形容成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扫荡”。广州日报、大河报、齐鲁晚报、红网、地方商报也纷纷评论。南方都市报14日在社论的位置发文《政府处夹缝,80万接待账单成必然》,把矛头指向基层政府生存潜规则。从媒体分布上可以看出,对此事件给予关注的媒体大多集中在西南地区,这也客观反映了媒体报道的相关性原则。
相对于商业媒体和地方都市类媒体,综合性网站对地方事件的关注度较弱。只有中国之声《央广新闻》关于秭归回应的报道被广泛转载,推动了事件的传播,而报道内容也基本源于财新网曝出的账单和网友的议论。
舆情应对过程研究
此次湖北秭归县的舆情应对不够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底气不足。
巡视组账单的曝光无疑是把秭归县政府推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秭归县政府解释是借由省委巡查的机会,把历年来的接待费用一并结算。这个理由足以解释如此巨大的差额,但同时给自己带来了违规操作的问题。对于给巡视组相关领导购买手机,以及巡视组将平板电脑带走一事也没有解释,也就变相承认了公款送礼的事实。
虽然秭归县委办公室就账单迅速做出回应,但是所有的解释已经无法圆满合理。而随后采取了消极应对,相关人员三缄其口,静待事件热度过去。
媒体评论摘要
说到底,80万接待费也不是那些会务组接待员出的,还不是一分一厘尽皆“取之于民”?所以,无论如何,只能以民生视角来审视这种公务接待。否则,《爱民十戒书》最多只能是地方政要的一个纸面上的书法作品,而难以真正印入公仆那颗本该“服务公众”而非“谄媚巡视”之心。在养肥了巡视组的嘴的官场生态下,就难以封住“芮成钢”那种可能张口就惹笑的嘴。这种可笑之处,或才是最可怖之处。[详细](李晓亮,观点中国)
“天价巡视”报道自然让秭归县面临巨大的压力,无论是为了向上级政府作出交代,还是为了应对舆论批评、展开危机公关,秭归县都是一定要作出回应的。然而正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秭归县的这个仓促而含混的回应,非但没能平息舆论的质疑,反而让人们更加困惑不解,甚而进一步坐实了人们对“天价巡视”事件的判断。如果拿不出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释,仅凭目前的这个回应,秭归县对“天价巡视”事件的“澄清”,注定了只能是“李逵画眉毛———越描越黑”。秭归县以一个可笑的回应,进行了一场拙劣的危机公关,而自始至终都印证着“天价巡视”之可疑。[详细](潘洪其,《齐鲁晚报》)
对于今天的很多县域政府来说,他们宛如身处夹缝之中,既需要对上级耳提面命,又直接面对民众纠纷的直接冲击;既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应对地方G D P锦标赛,又需要做好本地社会的稳定工作。巡视组的到来,或许会带来一笔数额不小的开支,但更重要的却是带来一次“争取优惠政策”的机遇。因此,在基层政府的逻辑中,在本地发展的大局下,以及官员升迁的激励下,80万接待费是合情合理的,它既不与那些有关接待费的繁琐规定相悖,也与《爱民十戒书》中宣扬的“人民公仆需谨慎,执政为民是灵魂”相一致。(社论,《南方都市报》)
舆情点评
从根本上说,由于湖北秭归的天价巡视事件情况属实,证据确凿,因此无论如何应对,都改变不了其违法违规的事实。随着媒体介入,湖北纪委也开始调查此事。
这是一起典型的“媒治”事件。由媒体曝光、传播和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媒治”的治理模式是领导看到了媒体报道,然后作批示要求处理,以自上而下的领导权威让问题得以解决。许多地方问题的解决有强烈的媒体依赖症,只有事件引起强烈的舆论关注时地方部门才会启动问责制。
但是 “媒治”也有其不足之处,既追踪热点,转瞬即逝。倘若媒体没有继续追踪和深度报道,那么此事很容易就被公众淡忘,地方也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此时恰逢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地方展开,媒治能否健康持续下去,还面临着巨大考验。
透过现象看本质,天价巡视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基层政府为争取政策支持而顺从了“先放血”的潜规则,这并不是只依靠“媒治”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最终还是要依靠完善的法律。
(观点中国舆情编辑 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