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7期,总第28期 / 5月4日
新青年,一个时代的烙印
五四青年节再次来临,但我们已经老去。
在80后已经触摸到30岁的门槛时,“而立”却仍然遥遥无期。它像一个诅咒,让我们拼命的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青春没有虚度。因此,我们早早的背负了中年人的包袱,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奔波,成长让位于生存,理想止步于现实。
我们不能不现实。虽然,搜索引擎里,“80后”的新闻篇数是40后至00后的总和,但这是主流媒体所称的“虚拟”世界,断开网络,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仍然不是我们的。当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年轻人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疆域和文化,我们仍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理想、欲望、现实,也都在这片土地上沉浮。
这不是完美的青年一代,因为理想成本很高,欲望破坏性太强,而现实过于消极。于是很多人都在思索,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当现实无法找到答案时,中国人习惯向历史寻求帮助。从80年代怀旧风开始,文革风,民国风,王朝风……轮番来袭。人们沿时间长河回溯,发现自由主义与人文精神爆发与失落在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繁荣与破灭于文革十年;而在民国与五四中,个人命运只有与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才诞生了那么多出色的年轻人。
任何年代也都不曾平凡,任何年代都不缺少对青年人成长的焦虑,但完美的中国青年形象,很难摆脱社会的浸染和政治的油彩。个性发展与道德培养总是指向成功这一目标,而成功的衡量标准则是由社会来决定,出类拔萃也好,平庸度日也罢,青年的未来总是与国家、民族这些宏大的名词联系到一起,国家旗帜的方向,仍然是青年发展的方向。
全文
-
武大法学院副教授陈少林:“年龄大了,再不评上就没机会了。” -
王艳春:“暴力永远不是最优选择。象牙塔里的斯文师者,摈弃了温良恭谦,一记右勾拳,打碎了内心的期冀,也痛击着那个已染上了许多名利尘埃和僵化弊病的职称评价制度。”
-
联合利华中国发布声明:“立顿黄牌红茶原料是百分百进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标准。” -
任超文:“达标产品质量低都是低标惹的祸,既然低标准不能保证产品安全健康,标准剩下的唯一作用就是遮羞布,成为那些劣质产品的挡箭牌。”
-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学校在前五年的招生最多为2000人……我们希望南科大能办成精品。” -
肖建平:“任何一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改革路径,南方科大单边突进式的改革,能否在帕累托改进的基础上实现增量改革,走出高校行政化的困境,达成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