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11周年之际,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人员在利比亚发生的反美抗议活动中死亡。随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世界范围内掀起反美浪潮。包括利比亚、埃及、也门、孟加拉国、印尼、阿富汗、突尼斯、黎巴嫩、印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约旦与苏丹等国家或地区,纷纷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疑惑地问:“在一个我们帮助实现解放的国家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 多国反美何止一部电影惹祸
- 利比亚此次暴乱的原因是因为美国人特里·琼斯制作的一部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具有强烈的反伊斯兰教内容,被认为亵渎了先知穆罕默德。一部电影成为暴乱的导火索,看似简单逻辑的背后,实质上依然是西方世界和阿拉伯国家千年难解的文明冲突。
言论自由、创作自由,一旦带来了暴力,而且是两个文明的冲突,言论表达者就该自我反思。看来,特里·琼斯的电影是在播撒仇恨的种子,伤了伊斯兰世界也害了美国。【详细】
- 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升温
- 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因价值观问题导致严重后果,看似偶然,实则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不少影视作品中,恐怖分子大多被描述成头戴围巾、满脸络腮胡子的穆斯林模样。正是这种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民众潜移默化的“妖魔化”,导致近些年来西方屡屡实现侮辱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体的事件。
在沧海桑田般的中东剧变中,蛰伏多年的政治伊斯兰势力正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并成为此轮中东政治转型的最大赢家。尽管美国以良性霸权自居,但在久受西方殖民压迫的中东广大穆斯林看来,美国在中东的政治、军事存在无非是欧洲殖民统治的延伸和继续,尤其是美国公然偏袒以色列,更是激起穆斯林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详细】
-
美国需要尊重其他文化的集体补课
- 大使悲惨遇难,美国中东政策之殇
- 一国大使在驻在国被杀害是外交意义上的极端事件,它往往标志着受害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失败。利比亚革命是美国倡导的,班加西又是革命的大本营,美国大使遇害的政治象征意义尤其严重。
杀害外国大使冲撞了人类文明已经确立的底线,全世界的主流舆论都会予以谴责。但就像“9·11”一样,阿拉伯民众的真实心态要复杂得多。11年前一些阿拉伯人制造了“9·11”事件,这次又是9月11日,美国大使在阿拉伯国家遇害,历史似乎兜了一个大圈子,但真正的挪动并不多。
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最新遭遇是那个地区有可能陷入高度无政府主义的强烈征兆。民主穿着新衣走进那里,但转眼就滚了一身泥。宗教主义在获得第一轮胜利,下一轮胜利属于谁,完全在未定之天。
美国的外交官在很多国家是要冒生命危险的,这种危险的政治寓意十分深厚。希望美国认真拆除已经盘根错节的那些危险因素,既为了宝贵的美国外交官生命,也为了世界各地的稳定与和平。【详细】
- 反美浪潮中的美国大选何去何从
- 随着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去世,原本在美国大选中不温不火的外交议题突然升温,成为选战热点话题。
外交议题升温乍看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个好消息,因为他在这方面经验远较共和党对手罗姆尼丰富,得到大部分民众认可。但在史蒂文斯身亡之后,美国驻阿拉伯世界多个国家使馆先后因一部美国电影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遭到冲击,奥巴马的中东政策面临重大挑战,外交议题升温的“机会”中也藏着陷阱。
史蒂文斯身亡,奥巴马在四处奔走参加竞选活动间隙,抓紧时间与外国领导人展开密集电话外交,同时向选民保证将把杀害史蒂文斯等人的凶手绳之以法,似乎处理得得心应手。但随着美国驻埃及、也门、苏丹、突尼斯等国使馆遭到冲击,此事究竟何时、怎样收场却也让人心存疑虑。尽管先胜了罗姆尼一筹,但奥巴马的连任竞选努力最后是从中受益还是受损,眼下尚难判断。【详细】
-
伊斯兰反美与美国的“软实力”
-
反美风潮现在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都出现了,其中不少还是美国的伙伴或盟友。为何一部电影竟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反美浪潮?
虽然中东反美示威的“标靶”是这部争议影片,但其爆发的根本原因则是美国中东政策背离这一地区人民的利益诉求,失去了人心。正在为竞选总统互相诋毁的奥巴马和罗姆尼遭遇如此大范围的反美浪潮,两人的应对策略势必会影响到国内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