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应有产业链思维

发布时间: 2017-09-27 08:33:52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来洁  |  责任编辑: 申罡

距离9月30日全国垃圾焚烧厂全面完成“装、树、联”任务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了。此举能否化解社会对垃圾焚烧的抵触情绪,又将如何影响垃圾焚烧行业的未来发展,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所谓“装、树、联”,就是所有垃圾焚烧企业都要安装污染源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都要在显著位置设立显示屏,将污染排放数据实时公开;企业的自动监控系统都要与环保部门联网。据统计,截至8月23日,全国246家已建成垃圾焚烧企业中,除去已关停、即将关停和半年内技改的10家企业,有176家已经完成了“装、树、联”工作,完成率达74.58%。

客观来说,垃圾焚烧是垃圾处理的大势所趋,但因为垃圾发电厂处理技术不完善、排放不达标、信息公开不充分等原因,社会对此抵触情绪很大,甚至陷入了“一建就反对、一反对就叫停”的怪圈。为破解这种邻避效应,环保部从今年初开始大力推进“装、树、联”工作。这项任务的全面落地,将有力推动垃圾焚烧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达标排放,也有利于群众及时获取企业环境信息,化解不良情绪,便于环保部门执法监管。

不过,根治“垃圾围城”仅靠末端发力绝非上策。如果垃圾产生量仍然居高不下、垃圾分类不能很好地进行,即便建设再多高标准的焚烧厂,也一样不堪重负。厨余垃圾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因为含水量高、热值低,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渗滤液等,这一直是垃圾焚烧的“绊脚石”。目前,厨余垃圾是我国生活垃圾的最主要部分,占比在60%以上,在国外,厨余垃圾只占到25%左右。

在垃圾产业链中,垃圾分类是上游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垃圾处理一直重视下游的填埋、焚烧,忽视了上游的分类、收运,缺乏全产业链的系统设计。

显然,只有高效率的分类和收运,才能有高效率的处理。今年3月份颁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推进垃圾分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将有力打通垃圾处理产业链的上游。目前,负责生活垃圾清运的环卫市场在PPP(公私合营)模式的推动下,已成为垃圾处理市场的“蓝海”,正进入快速增长期。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环卫市场将产生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对垃圾处理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已经势在必行。

(摘编自9月25日《经济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