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关于高等教育,人们谈论得较多的话题是“大众化”。如何准确把握和实践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本质要求,不少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也取得了诸多经验,湖南吉首大学就是其中积极探索者之一。
近10年来,该校以“立德、立志、立业,树人、达人、惠人”为内涵的“立人教育”为育人理念,以“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为保障,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四得人才”为目标,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从地方高校的视角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大众化”推开了一扇窗户,并且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成功路径。
做好顶层设计,把准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吉首大学作为办在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地处武陵山腹地。那里山高林密,交通及信息不畅;那里相对贫困,经济及社会发展滞后……这些都是办学致命的劣势。但凡到过吉首大学的,都会被他们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扎根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使命意识所感动。正是这种精神与使命驱动,使吉首大学能够在艰苦的办学环境中发展壮大。
支撑吉首大学发展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理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这种理性在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念体系,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育人理念→人才培养定位”这三个关键词上。
在办学理念的确立上,吉首大学有着区别于同类高校的独到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在思考自身使命时,形象地总结为:“北大、清华要解决的是‘卫星上天’问题,吉首大学要解决的是湘西老百姓‘脱贫致富’问题。”进入新世纪后,他们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大众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在“平民大学”办学理念的框架下,学校进一步提出了以“立德、立志、立业,树人、达人、惠人”为内涵的“立人教育”为育人理念,并紧密结合区域性大学的时代责任确立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务实作风和国际视野”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吉首大学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和办学定位分别解决了困扰不少大学的普遍性问题,即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系,这种理念体系紧扣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从理论角度去审视,它包含着三个维度:一是教育理论维度。即“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公平理论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基础,在价值取向上是使更多的平民百姓从大众化高等教育中受益,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人本性、公平性和普惠性。二是使命与功能维度。很好地把握了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使命和功能。三是人才培养维度。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以及“精英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地提出了面向当地、面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理论上审视,吉首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系,体现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自身特色。
加强育人实践体系构建与实践,健全学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
吉首大学在探索“立人教育”理念实践化的过程中,构建了“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自我塑造”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以此激活并聚合育人要素,拓宽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使自身人才培养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统一。
在“课程引导”层面,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通过“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健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其中,通识课程在讲授必要的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授知识背后的故事,即人类的创造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等。创新创业课程紧密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在“环境熏陶”层面,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强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学校特别注重打造校园文化环境,以期实现“文化化人”。学校现已建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博物馆群落——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武陵山区生命科学博物馆、吉首大学校史馆等;同时,将“立人教育”和学校传统精神这些精神层面的追求外化为视角上的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了“问道”“立人读书沙龙”“立人大讲堂”等等享誉校内外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实践历练”层面,统筹安排专业实践、情感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其中,“情感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关爱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孝心感恩活动等,“社会实践”在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同时,利用湘西及武陵山区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围绕精准扶贫战略开展智力扶贫实践,等等。近三年来,“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社会实践在域内引起极大反响。“创新创业实践”采取“以赛促学”“以创促学”等措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给予必要的平台和经费支持,参与的学生每年都在10000余人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已成为学校一道景观。“自我塑造”方面,按照学生喜爱、参与者众、积极健康、受益面广的原则组建学生社团和开展社团活动,目前,校级各类学生社团82个,会员13000余人,覆盖在校学生的74%。根据“立人教育”要求,实施“读百部名著,赏百部佳片”的“双百工程”,组织创新性学习活动等,近三年来,围绕“双百工程”面向本科生的创新性学习项目立项467项,投入经费100余万元。
四位一体的“立人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把育人环节集合成一个有机系统,避免了部分环节碎片化或被弱化;把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要求与自身人才培养定位的特殊要求有机结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特色;把人才培养定位与学校使命有机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需要有机对接。
“立人教育”实践成效显著,形成了吉首大学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四位一体”立人教育7年来的实施,其理念深入人心,其成效日益显现,其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以“立人教育”为统领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四得”人才,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高等教育界、新闻媒体的关注,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一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涌现了一大批积极践行“平民大学”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地方的学生杰出代表。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学生李正龙,利用节假日三年坚持义务支教,其事迹2012年6月7日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近几年先后有7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其中,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学生殷沙嫚大学四年,坚持深入贫困山区开展公益活动,情献土家苗寨;2014级石静咏诗在独自照顾双目失明、双手残疾的父亲的同时,还坚持参加献爱心公益活动,书写了“小爱”与“大爱”兼顾之歌。“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连续多年受到团组织表彰,等等。
二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增强。在学校鼓励和支持下,学生们主动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6年,吉首大学学生共获国家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奖项306项,省部级奖项952项。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评选活动中,吉首大学3名本科生入选百强,其中软件学院本科生段子明入选全国10强,是全国10强中仅有的本科生。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已经孵化出了20余家企业,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脱贫攻坚。其中不乏在业界有广泛影响的企业,如毕业生于成聪2011年创办成聪软件公司,2014年7月,成聪软件在“新三板”成功挂牌;2016届毕业生段子明开发的软件成功融资3000万元,创办了惠民控股集团,其产品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支付方式;2012级学生张果、欧廷波在读期间创办的必趣网成为国内更大的微电影社区……近年来,吉首大学不少在读学生、毕业生在创新创业大潮中崭露头角。
三是学生自觉践行服务民族贫困地区的办学宗旨。走进吉首大学校园,可以清晰地看到“办好民族地方大学,服务武陵山区发展”的醒目标语。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全校师生的一种自觉,一种传统。多年来,吉首大学的学生对学校所在的这片土地充满感情,所以,毕业生大多留在当地工作和创业,据学校所在地湘西州统计,该州75%的中学教师,45%的科级、县处级干部,40%的医疗卫生人员毕业于吉首大学。虽然吉首大学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发达地区发展空间、优厚待遇充满各种各样诱惑,但是,近几年来,留在湖南西部民族地区的毕业生依然达到40%左右。不少人慨叹:如果没有吉首大学,湘西州的这些百分之几十将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