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步可喜

发布时间: 2017-10-18 10:20:21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张其成  |  责任编辑: 申罡

最近五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生了可喜变化。记得我在本届全国政协委员任职的第一年,提交的第一份提案是《加强国学的传承教育、重塑中华民族道德信仰》,在分析当时的现状时,引用了一项针对“90后”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调查显示,初中生对国家虽有积极情感,但并没有积极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普遍崇尚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规范知之甚少,知道“四维八德”的更是微乎其微。

调查发现,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严重不足。单从《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比重看,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约占5%;初中语文课本约占25%;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约占46.1%。而台湾高中《国文》古诗/文占70%以上,还有台湾高中生必读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全为“四书”选读。

可喜的是,这一现象在大家的呼吁下得到了改善,从今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此次教材改版,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占全部课文的30%,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占全部课文的51.7%。

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改变,自白话文兴起的百余年来,语文教材已经经历了七次大变,每一次的改变都会围绕古诗文的占比进行争议。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语文教育不仅是言语技能训练,更是国民教育、文化教育,这次变化反映了语文教育在回归国民文化教育本位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五年以前还有较大争议的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如今也逐渐形成共识,不少学校开始引入国医、国艺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以“中医药文化”为例,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学不仅将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将人体与自然、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中医药学以阴阳平衡的生命观、阴阳失调的疾病观与阴阳调和的治疗观,反映了中华文化“阴阳中和”的核心价值;中医药学“治未病”“存正气”的预防保健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中医药学“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仁爱慈善的道德伦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开始喜爱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认知方式越来越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孩子们学一点必要的中医药知识,不仅对增强自己的体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有好处,而且对认知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有重要作用。今年2月14日,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的“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说:“把中医药引进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使命、新课题。我们理应在学生心中植入中医药这样的文化基因,激发、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表明社会各阶层已开始关注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人的一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