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杨琳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五通”是重点,而其中实现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文化交流。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促进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呈现,为民众提供了丝路历史文化的了解渠道,还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通。增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是新媒体时代实现丝绸之路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绵延几千年的丝绸之路留下了无数的文明遗迹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内,地理和人文环境各异又极具魅力。通过梳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可以呈现出各区域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等的发展历史,这为丝绸之路文化认知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文化资源支撑。但是,大量历史和丰富内容已经消失,或留存在片断之中。新媒体数字化传播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提供了穿越历史、跨越时空的新契机。经过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遗存,并将其数字化集成,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集成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是融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一体的重大系统工程。
以数字化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文化认同的现实价值在于:
一、提供展示“丝路经济带”各区域文化的大数据综合数字平台,呈现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
数字传播的优势在于其大容量、大数据和多媒体。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东西方国家、民族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动脉,绵延搏动千余年,如此巨大的时空跨度,赋予其内涵本质、兴衰演变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蕴含,也使它长期维系着的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融冲突,表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状况。数字化传播所具备的数据集成优势恰恰可以容纳和囊括这些大数据。不仅包括文化遗产,还可覆盖区域内各国、各区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通过数据动态集成和多媒体展示,更有利于深入了解各国、各区域文化的源流、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
二、作为补充文化遗产的存储与保护形式,为后代和未来留下历史文脉
文化遗产遗迹多为实体物品,保存与保护需消耗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现有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信息采集、存贮,一方面节省了传统模式下的陈列空间,同时保留文物早期风貌,避免时间及其他外部因素对文物风貌造成的损坏。数字化既作为传统展览形式的补充,为文物的实体保护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又能够还原和展示文化遗产遗迹的原始风貌,以更加科学的形式为后代和未来留下历史文脉。
三、打破传播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集成丝路信息,展示丝路风貌
数字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打破文物信息空间分散带来的限制,“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内分布着丰富的人文、历史遗产,各具规模,通过数字信息采集,进行汇总,实现统一管理,最大程度避免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同时,消除受众在信息获取上的时间空间局限。如,数字博物馆可以集中展示国内相关联文物信息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区域内相关联信息,并提供实体数字博物馆、网络与出版物数字博物馆多种展出形式,受众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这两种形式获取任意地点的文物信息。
四、以数字博物馆丰富传统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呈现相关联文化遗产的体系性、完整性
数字博物馆不仅能将实体文物数字化呈现,并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缩放,结合具体文物的属性将其还原到所处历史时期进行再现。例如,秦砖汉瓦在传统博物馆中展示大多是实物陈列,而数字博物馆则可以便捷地还原其在建筑中的位置、制造过程等,通过虚拟现实系统进行情景重现,帮助受众了解其具体功用及属性。同样,对于文物的传统注释多为文字阐释,而在数字博物馆中可进行多媒体视像化解读。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各个时期遗留的文物之间存在着种种关联,通过这些关联的呈现,对于理解具体文物并对其进行历史定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博物馆放大展示历史遗产的文化属性,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关联,以不断实现若干文化系统的整体性。
五、实现文化传播过程的实时交互,提升文化遗产观赏的受众体验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实体馆的建设可打破传统展示的单向传播模式,在设立公共展厅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之外,可同时设立交互展厅,参观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取某个历史时期或某类遗存,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附属信息。同样,这种多元化的展出方式可移植到网络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出版物之中,不同的仅仅是接受信息的感官体验。数字博物馆提供了历史遗存的数字化实地展示和网络呈现,更提供声光等丰富的呈现形式,受众可置身虚拟化的任意历史时期,亲身体验当时的环境,这种沉浸式体验交互大大丰富了受众的体验。
数字博物馆需要的虚拟现实、网络等技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日渐完备。在近几年各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时,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等已被应用到包括展馆、演出舞台等很多领域,这为数字化呈现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字化传播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
将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数字化集成。数据库不仅包括区域内博物馆等大型展馆藏品,同时要将自然环境中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收集并数字化处理,将所有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实现汇总,统一管理、呈现。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为实现最终的呈现形式,数据采集需借助专业设备,与呈现形式进行技术互通。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研究资源智库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涉及历史久远、范围广阔的系统工程,丝路是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库和资源富集区,是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代不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以及东西方文化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融合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为此所展开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无疑会为现实建设和决策起到重要的智库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数字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研究资源智库建设汇聚研究成果,搭建学术研究平台,打造整合科研力量的平台,建设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研究的核心。
三、基于虚拟现实的多维、体验式数字博物馆呈现系统构建
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数字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呈现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可以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基于虚拟现实可以结合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感官与感受、体验与互动……参观者可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亦可置身希腊神庙、东干村落……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浓缩了时空,又拓展了时空,将千年丝路呈现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面前。
实体数字博物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并注重受众的亲身体验,可实现文化遗产呈现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但对于部分受众来说仍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因此,我们要以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为纽带,构建丝绸之路历史数字化传播系统。将数字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并发行数字出版物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可在全国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建设丝路特色数据库为平台,逐步完善信息的提取,并提供更丰富的形式。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播,数字博物馆可定制符合所要传播信息的终端产品,附载具备与实体数字博物馆相同内容的数字出版物,用户根据需求从数字博物馆网站下载存储相关资料。移动终端的使用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的传播效率,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人机交互系统的应用也体现在终端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浏览及下载资料的类别数据,归纳其研究方向及兴趣方向,针对预测的用户需求提供、推送更多相关信息,推送的准确性将随着数据的增长而增强。这突破的传统议程设置理论,传播不再只是单向,用户的需求反过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
总之,以数字技术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结合创意转化成为数字内容,是当代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主要领域,也是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数字化集成的前沿领域。以数字化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播模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数字化的集成实现文化信息传播的大容量化、资源的大数据化、展示的多媒体化,得以总览千年丝路历史、审视万里丝路风云、探究丝路国家气象、融汇丝路学者智慧。这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也将为中华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区域间交流和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