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王云 胡金木
近日,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温暖、感动着国人。他们舍弃国外高薪归来报效祖国,生动诠释着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青少年做起,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16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各地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施意见。深入、扎实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起始于价值确认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精神。法国的拿破仑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爱国主义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美好品格。波兰音乐家肖邦说:“爱祖国高于一切。”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寻找爱国主义教育智慧,实现一种价值确认,树立一种立足于民族文化、合乎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前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在我们的事业中最重要的是,让青年的心中怀有一个神圣的东西,即祖国的幸福和强大”。广大教师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要有一种价值上的确认,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精神,更要促进学生良好爱国观念的养成。缺失国家观念的世界公民是不存在的,不懂得爱国的公民,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活动主体。
广大教师要勇于改变应试教育思维,认识到学校教育质量优劣标准不是单一的升学率,教师教学优劣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而是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广大教师要警惕那种爱国主义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爱国主义教育又不能变分数,搞它有什么意思”“就像一阵风,说一说就过去了”等错误思想。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建基于价值认同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教师与学生需要在价值层面上认可并接纳,形成一种价值认同。若没有价值认同,爱国主义教育只能是一种“宏大叙事”,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
爱国主义教育要唤起学生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是多层面的,不仅要深入到爱国主义的知识层面,还要深入到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教师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等同于条条框框的知识教育,这样就会致使爱国主义教育外在化、游离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价值认同来源于学生对于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可。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接受之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使学生形成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价值认同还离不开平等的价值协商。我们强调价值认同,并不否认学生之间的价值差异,也不否认价值冲突的存在。价值认同不能来自教师的价值强制,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以价值协商的方式进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没有价值认同,任何爱国主义教育策略都是无力的。基于价值认同,学生才能形成深层次的价值共识与情感共鸣,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回归于现实生活
日常生活是学生价值观念的表现场,爱国主义教育一定要基于学生现实的日常生活。生活世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离开了日常生活,爱国主义教育就会陷入知识化、碎片化、简单化的境遇之中。
在现实教育中,为了爱国主义精神“入脑”,一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张贴与背诵有关爱国精神的条目与名言。这样一来,“入脑”的效果确实达到了,但学生却没有动情而“入心”。之所以不能“入心”,是因为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境遇与独特的价值体验,忽视了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生活根基。这种去生活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的是“知识化”的爱国原则、规范的记忆,把爱国主义教育简化为从符号到符号的价值陈述。
回归生活是防止爱国主义教育去生活化、知识化的一剂良方。从本体角度上说,生活世界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生成具有奠基性的本体意义,没有脱离生活的爱国主义精神。若是从方法角度上说,联系日常生活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手段,任何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生活的滋养与锻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在于使人的心灵中有一个生活内容丰富的、绚丽和难忘的童年,使家乡的景物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倡导爱国主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既不否认价值认知的重要性,也不忽视日常生活的复杂性。首先,在正确国家认知的基础上,要把日常生活与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在真实生活中感知、体验、协商、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把学生的认知要素、情感体验与行为统一起来,而不再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回归日常生活但不能迷失于现实生活,不能忘记了价值的引领作用。
浸润于日常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与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现有的德育课程、主题班会活动、社团活动等专门方式进行,而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渗透,或者在校风、教风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进行。这两种方式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某一点。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学校教育实际而孤立进行。教师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性,认识到只有深层次融入学校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与资源,正如杜威所言,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
学校教育中,更应该注意到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一体的,是嵌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不能脱离现有的学校教育而孤立存在。教师需要克服一种把爱国主义教育孤立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外,单独开展的倾向。把爱国主义教育从学校教育中孤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题化、专门化的工作,看似是重视,其实是削弱。爱国主义教育若要做到深层融入学校教育,浸润于学校的日常之事,则需要关注这么几个方面。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蕴藏在教育之中。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渗透于日常教育之中,把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间接的学科教学渗透以及校园文化熏陶融合在一起,不必刻意为之。其次,所有教师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职责,不能仅仅关注到德育教师与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再其次,学校生活中彰显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会深刻地影响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校价值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