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 柯尊超
为打通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党的声音传到老百姓的耳朵里、脑海中、心坎上,门头沟区斋堂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因势利导、因地施策,创新“五个队伍”,推进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
立体宣传队。镇党委“带队”:建立党建QQ群、微信群、电子滚动屏、政府网站学习专栏,及时更新发布有关政策法规、专家解读会议精神等内容;制作十九大应知应会“口袋书”,邀请区委党校专家来镇开展宣讲,组织参加长城网、北京组工公众号在线答题,通过线下政策宣讲、线上网络课堂等多种途径抓好形势政策教育;以镇中心主街道、公交枢纽等重点地区和场所为轴,悬挂软硬质标语、横幅、画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各村党支部“跟队”:东斋堂、西胡林、法城、柏峪等11个村党支部通过张贴横幅、召开村广播会、分发宣传手册、建立支部微信群,及时传达十九大精神学习内容;小城镇社区、马栏、火村等10余个党支部组织书法精品展、刷写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喷绘、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墙等,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
喇叭宣传队。全镇30个村300多个喇叭广播,结合应用联通专线、电脑软件、U盘介质、无线网络等现代技术,建立起镇村同频、统一操控的“点对点”、“点对面”智能化广播系统,实现镇统一录播和村自主直播双轨运行全覆盖,喇叭广播成为斋堂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息站”、传递党的政策信息的“扩音器”、宣讲十九大精神的“大舞台”。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专门建立起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两委班子”成员为成员的讲政治、懂政策、接地气、受欢迎的农村喇叭“主播队伍”,马栏、柏峪等村还制定了村干部坐班制度和定时广播、广播室管理、广播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保障定时播放、规范落实。十九大召开以来,全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广播就达2000余条,宣传效果尤为明显。
板凳宣传队。在村大队或农家小院,百姓搬来几张板凳围坐一起,听从全镇选拔出来的草根宣讲员宣讲,就成了百姓口中的“板凳宣传队”。宣讲内容从国家大政方针走到村头、庄头、田间地头,深受群众喜爱;通过燕歌戏、快板、诗朗诵、讲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宣讲员以“斋堂话”为途径,采取“拉家常”、“摆龙门阵”的方式,深入村居、深入群众,将十九大精神、法律法规、扶贫知识宣传到位,把百姓的好故事搬上讲台,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群众心窝里;吸收各村老党员加入宣讲团,用个人平生经历讲述百姓生活的变化、阐述十九大报告中民生和“三农”方面的好政策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实惠,让百姓体会家乡的变革和新气象,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村的扶贫项目开工能让我们去做工吗?”、“能把那个乡村振兴战略介绍具体点不?”……宣讲员配合支部书记逐一向大家做出解答,“板凳宣传”现场火热。
导游宣传队。斋堂是一片坐落于京西深处的红色热土,是著名的革命“老八区”,旅游资源丰富,游客接待量大。爨柏景区、马栏晋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双龙峡景区等,将景区讲解员编入十九大精神宣讲员队伍,在镇党建办及旅游科、“第一书记”的协助下编写讲解提纲,结合十九大精神和斋堂历史进行串讲,让游客更深刻地领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各景区还引入游客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普通话”变成“斋堂话”,把宣讲形式变成“家常”,让十九大精神与游客零距离。十九大闭幕以来,全镇景区累计接待远近游客15000余名,红色文化的感染熏陶、讲解员的生动宣讲、斋堂乡村的秋冬风光,让游客们满载而归。
晚间宣传队。斋堂镇地处深山区,村居较分散、党员流动性较大,加之事务性工作多、学习时间少,出现人员难集中、教育难落实、活动难开展的现状。对此,镇党委提出“白天工作、晚间补课”的对策,机关党支部及各村分别成立“晚自习班”,对日常学习“缺课”的人员进行“补课”。“晚自习”实行“一村一讲师、一人一计划、一周一辅导、一课一总结”,设定辅导人员、教材内容、时间时限、主题形式,学习内容包括新党章、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九大文件汇编等。“晚自习”还遴选了对口联系帮扶单位干部、乡镇干部、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技员等作为“讲师”,不定期开展“授课”。一段时间下来,全镇共上“晚自习”100余场、受教群众1200余人。通过区分层次、因人施教,真正让十九大精神入家入户、入脑入心。
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宣传,斋堂镇人民学习积极了、觉悟提高了、政策弄懂了、干劲更足了。斋堂镇全镇将不忘使命、不忘群众,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十九大精神在斋堂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