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17-12-20 08:03:14  |  来源: 湖北日报  |  作者: 秦尊文  |  责任编辑: 申罡

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秦尊文

张宁要坚决贯彻十九大精神,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努力“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不断“产出”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又不断支撑绿水青山,使“两山”由对立关系、并列关系上升为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让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认为,根据不同的发展境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两山”之间会出现冲突、相容、统一三种关系,必须正确处理。

一、面对冲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过去我们曾经做过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蠢事,比如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毁坏森林大炼钢铁。就长江流域来说,当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快60年了,至今都没有恢复。六、七十年代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八、九十年代资源开采的“有水快流”以及毁田建房、毁林造厂、填海造地等,都是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进入新世纪后,在“GDP至上”的指挥棒下,这种趋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不少地方都拿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以致出现“带血的GDP”“发臭的GDP”。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搞掠夺式开发,“要钱不要命”,导致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癌症村”,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恩格斯早就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代表团严肃指出:“生态等到污染了、破坏了再来建设,那就迟了。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能手软,不能搞下不为例,要防止形成破窗效应。”因此,当“两山”出现矛盾时,一定要痛下决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决不能迟疑,决不能有半点犹豫,决不能心慈手软。要坚决贯彻十九大精神,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努力“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着力削减和压缩以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无效供给或低效供给,催生和壮大“绿水青山”优先于“金山银山”的有效供给。

二、应该相容: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但是绝不能以为“不搞大开发”就是不开发。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接着指出:要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作为协调协同发展重点,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建设现代产业走廊。因此,“不搞大开发”并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生态优先。

“不搞大开发”,是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对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而且农业兼有生态功能,如一亩耕地的生态效益相当于半亩林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允许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将一些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不动摇,就是要通过在国土面积中占比较小的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集聚更多的生产和人口,让更多的国土空间得到休养生息,使得绿水青山得到更多、更好的保护。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并不必然是矛盾的、对立的。尽管绝大部分产业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但如果是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是可以发展的。因此,“两山”是可以相互包容的。有些产业,如环保产业对“绿水青山”还是有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早在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就说过:“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我们要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既要创造“金山银山”,提供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打造“绿水青山”,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追求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两山”关系的最高境界,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懈追求。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其实,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革命导师恩格斯就说过“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10年以来,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很多国土被划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就是提供生态产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清爽宜人的气候。生态产品受益者是全社会,应由政府买单。政府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代表社会购买生态产品,而不是照顾、“恩赐”。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能只是不足以弥补成本、甚至是象征性的“生态补偿”。既然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必须“全价”购买。所谓“全价”,就是不仅要弥补全部成本,还要有适当的“利润”。这应当成为生态资源环境价值“市场化”的公共制度安排,通过对生态利益的重新分配,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机制。中央政府通过拿出真金白银,让绿水青山直接变成金山银山,让老百姓真的守着绿水青山就有钱花,这比提什么概念、喊什么口号都管用。

当然,地方政府也应积极主动作为,想办法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比如发展林业经济,就既体现了绿色青山,又代表了金山银山。再比如发展生态旅游业。当年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了解这个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发财,回杭州后,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十年后的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还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了总纲。

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不断“产出”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又不断支撑绿水青山,使“两山”由对立关系、并列关系上升为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让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两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是发展内在要求,因为地球没有足够资源支撑,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对人类有所贡献。新党章也明确要求: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