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郭桂萍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路径和新动力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前进的关键。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是涉及百年大计的民生工程,既要求质量第一,又要求效率优先。首先,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用集约型、内源型、质量型生产方式代替粗放型、数量型、外延型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必须转变要素组合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发生转变。可以预见,2020年我国进入后工业时代,资本的不断积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愈高。这种生产及要素组织方式的转变,将会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第三,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规律,以价值规律为核心,以竞争规律为竞进,以供求规律为标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经济发展中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继续做好“三去一降一补”,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瞄准具体目标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依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是并行不谬的,也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及未来30年经济发展中叠加在一起的大目标。
在发展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四化”的关系,摆正“四化”的位置。新型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农业现代化居于基础地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型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进入21世纪,科技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和资源的组织方式,借助互联网+一切的信息化平台,推动着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二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高精尖市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使创新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国际级大城市群,培育增长极,建设经济带,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强调生态绿色宜居环保,把好资源承载力的红线;坚持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民心相通的世界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坚持共享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速度发展的驱动力,那么,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应该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这也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
弘扬劳动者精神,发挥劳动者作用,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二重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劳动创造价值。没有劳动者的智慧,就没有五彩斑斓的物质世界。高质量的发展,一定蕴含着劳动的智慧和能力,做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是劳动的最高境界。因此,一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劳动者积极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育才、聚才、用才机制,发挥人才的先锋作用;肯定企业家作用,做好企业家服务,发扬企业家精神。二是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必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使每个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机会;必须激励科技人员既要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又要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必须完善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商协调机制,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