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18-01-24 07:47:36  |  来源:广西日报  |  作者:张明沛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决策咨询委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农委主任委员 张明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总要求,把“产业兴旺”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视察广西时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其中一个就是“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其中的根本要求之一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多次指出:要选当地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基础的产品产业,集中各方力量,一年接着一年干,狠抓数年,必有成效。这些要求,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作用,各地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加快推进我区的农业产业化步伐。


一、产业振兴是通向全面小康的必经之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个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就是按照这一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向前发展。


小康是我国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科学概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即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我国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也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承前启后,吹响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大得人心,大受欢迎。


发展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贫困地区,重点在发展产业,突破点在实体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把特色产业扶贫放在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的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也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排在首位。救济式扶贫好比给一碗水,干渴的贫困农民喝光就没了;一般性帮扶,好比给一桶水,虽多也有喝光的时候;只有产业扶贫,好比帮扶挖好一口井,可让当地人长长久久有水喝。这样的扶贫才能扶到根本上。


产业扶贫助推了广西的脱贫攻坚。为实现我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支持贫困地方产业发展。2017年,全区54个贫困县(自治县)共新种水果44.57万亩,桑树13.5万亩,中药材31.35万亩,同比增幅都在30%以上,涌现出像百色芒果、河池桑蚕、贺州食用菌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范例。仅百色就有6.8万户25.23万人借助芒果产业的力量告别了贫困。


我区不少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独特而丰富,具有较大产业发展潜力,只要因地制宜、科学开发,资源优势就可以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就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二、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希望之举


当前,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农业产业也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支撑的新型农业。发展振兴农业产业,不仅要靠发掘产业的眼光,也要靠先进高效的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达国家崛起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受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许多自然条件差的国家,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成为了农业强国。如荷兰、日本、以色列,人均耕地面积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得多,但这些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以玻璃温室、植物工厂、微滴灌等为技术特色的设施农业,较好缓解了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约束,并在加工销售上实现了突破,有效提升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农产品竞争力。


科技创新使我国实现了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便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精耕细作农业创造的奇迹。当前,全国上下正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按“五位一体”要求,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的大农业转变,从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这些,都需要加快推进重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模式创新,形成一批战略型、一体化农业科技综合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解决了广西诸多农业发展瓶颈问题。我区八山一水一分田,为解决资源紧缺和自然灾害多发等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靠科技创新,探索出了许多广西特色、全国领先的种养实用技术模式。比如,为解决耕地资源紧缺问题,实施了“千万亩农作物间套种行动计划”,使传统耕作与现代实用科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叠加农业”模式;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对粮食生产进行了耕作技术革新,集成推广了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三免”技术和农作物抗灾“三避”技术,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贫困地方大多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技术落后、观念老化、资金缺乏,更需要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攻关与投入,更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和魄力。只有这样,科技创新才有希望,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务实精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不二法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才会有保障。


务必把产业发展振兴摆上重要位置。全国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指出,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始终把实现稳定脱贫作为工作的核心,切实让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依托。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强调:要算好产业扶贫账。既要把种植养殖等短平快产业项目算清楚,也要把事关长远的产业发展项目盘算清楚,做到长短结合,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要把产业发展振兴摆上重要位置,想方设法加快加力推进。


务必持之以恒打好产业发展振兴攻坚战。产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抓。目前,我区水稻、甘蔗、桑蚕、木薯和水果等支柱产业有了较好发展,产生了显著效益。但是,其他许多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许多地方抓产业扶贫,搞了很多产业,但成规模、效益好的少,缺乏集聚效应,未能发挥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效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决心打好产业振兴攻坚战。其中,对脱贫摘帽标准进行了调整,要求每个脱贫摘帽县有2-5个特色产业,每个脱贫摘帽贫困村有1-3个特色产业且覆盖贫困户60%以上。其目的就是要让各市县把主导产业主推技术确定下来,科学规划,列入重点,持之以恒抓住优势主导产业不放。


务必按照市场规律抓好产业发展振兴。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为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我区出台了严厉的管理和考核办法;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了扶贫开发条例,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执行。这些举措必将对产业振兴脱贫攻坚起到促进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区涌现出许多务实精干、按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成功例子,如宜州的桑蚕、横县的茉莉花、隆安的香蕉、荔浦的砂糖橘、平果和武鸣的火龙果等产业,带动了一方产业振兴,逐步形成产业经济,农民大幅增收致富。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发生了一些急功近利、违背市场和经济规律的失败案例。对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产业扶贫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经济任务,一定要讲科学,按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真抓实干,落实到位,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