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凤志(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方略时,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文化命题。这是对文化自觉的深化、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自强的引领。深入认识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要义是恪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立场决定方向。立场是分析处理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体现着主体的为我目的性。文化立场深层次地关涉坚持谁的文化,为谁和为什么而发展文化的问题。从表象看,立场是一种价值选择,具有合目的性。实质上,文化立场深刻蕴含在唯物史观原理中。
中国道路的特色和性质决定其文化发展的“中国特色化”方向。可见,立场的价值性选择以尊重客观性为基础,但这不是否定主观性而刻意强调客观性,“而是经由这种主观性去发现它植根其中的现实基础并从而通达历史之客观意义所在”。因为“对于历史事物之真正的客观阐释来说,它必须(而且首先必须)将人的主观意图包含在自身之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合规律性基础上对文化的合目的性的自觉追求,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
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决定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今日世界,以民族或国家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各有自己的特性,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因为任何民族都要自觉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去创造文化,去寻找民族生存发展的普遍根据和原则。说到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以文化的方式增强民族的主体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得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通过主体性文化的追求确立中国自身地位成为必然要求。
在多样文化价值碰撞和激荡下,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保持民族精神的方向和追求,真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立场倾向是最重要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带有明显价值立场。立场虽然改变不了事实,却能够直观地反映文化态度。在多样文化价值观选择中,立场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他明确提出反对文化领域某种程度存在的“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立场”,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增强文化的自主性和原创性,抵制和反对“西化、洋化”,防止我们的思想领地被西方思想侵蚀,根治学术界大量移植西方概念、范畴、研究方法乃至思想的弊病。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内蕴着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诉求
立场不是抽象的,它由思想和理论支撑,而思想和理论是由话语体系表达的。“理论构成立场,理论宣示立场。”立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出发点,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和理论形态,即立场是观点、立场是主见。立场决定视界,任何思想、学说要成为一种形态,必须有自己的立场。有了立场,思想的碎片可以凝聚为形态,一种话语体系“只有根据一种基本立场才是有可能的”。
“一个国家的学术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叙事”,表达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在一定立场基础上进行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用中国智慧创造出表达中国思想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示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形成和打造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讲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运用自如、信手拈来,经常用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体现出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立场的自觉、自信的坚守和发展。
从归属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满足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归属,而且为我们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一个精神入口,使悠久的历史记忆被唤醒,使传统与现代实现了无缝链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实现了历史认知、现实评价与未来预期的统一。离开这一立场,必然会舍本逐末,甚至自我消解。
在当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又是高度统一的。在中华文化立场中其主体性是以民族性表达的,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灵魂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以“人民性”诠释和重建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民族性与人民性达到高度一致。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充盈着对文化创造性的期待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仅是一种目的,更需要创造性的实力担当。
主体之所以是主体并区别客体的自在性就在于其创造性,跟踪实践、引领实践是文化的时代性要求。十九大对文化作用高度重视,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键取决于文化创新力,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曾经在历史上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时代发展要求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的创新性是由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决定的。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文化以最合适的方式影响现实关系并塑造现实关系。“尤其是处于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无创造性,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文化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信。”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固然重要,但文化精神和价值的建构意义更加重大。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它的文化主体性需要建立在传统基础上,同时,它还要突出当代文化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演进脉络中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和超越,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和引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会成为空谈。
另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始终存在和无法回避“西方文化”的参照和影响,要有更宽广的世界胸怀,以“吸收西方新的文化而不失故我之认同”。因为,当代文化发展不是在封闭场域中进行的,而是在全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和态度,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吸收有利于自身的新质因素,最终发展、壮大自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使命研究”〔17AKS015〕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29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