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思维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发布时间:2018-02-06 08:14:05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作者:范玉刚  |  责任编辑:申罡

作者:范玉刚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的贡献,它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人胸怀世界的文化自信。人类社会史发展表明,历史并未终结,而是在合力作用下不断迈入新境界;世界文明并非必然相互冲突,而是在文明互鉴的包容共在中催生“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的是“天下一家”的和平理念与世界情怀,这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观,更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它是对传统上西方中心论、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思想观念的超越和扬弃,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这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要讲好这个中国故事,一定要找准道义制高点,这是讲好故事的逻辑起点。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文明型崛起,它成功开创了一条走向现代化、走向复兴、有新贡献于世界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立足本土、关怀全人类,具有世界情怀和开放包容意识,以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视域融合而超越了中西、传统与现代,把人类引向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前瞻未来,它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新型文明观,其核心思想即道理、道义之道的根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是人类文明的价值制高点,也是世界道德舆论优势制高点。只有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思维才能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人类对未来的美好追求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随着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倡导的和平与发展主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共识,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期待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进入联合国文件,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减贫脱贫等全球性挑战中,同样作出了中国贡献。在世界秩序重构中,人类文明往哪里走?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亮出了中国主张: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愈加深入,世界多极化愈加显著,但世界并不太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时有抬头,全球治理面临难题和困境。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中国需要发声并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作为对国际社会期待的积极回应,习近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方案得到全球许多国家政要的认同和点赞。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核心的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治理思想的重要体现,这既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也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和新的价值观。它广泛汲取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在现代转化中扬弃了华夏中心论的局限性;也在积极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形成了一种超越既有文明范式——人类中心论的新的文明发展模式。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是这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世界意义,是将建构一套新的全球价值体系,它凝练为以生态文明为底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的价值体系将以集体主义替代个人主义、以开放自由替代封闭保守、以团结协作替代排他性竞争、以共存共荣替代霸权统治,民族复兴与个人出彩相统一的中国梦,使中国发展道路既尊重个人权利、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又注重社会和谐、国家富强。这为人类和平发展、国际关系的有序化注入了新的理念和发展经验,重构了一种不同于“国强必霸”逻辑主导下,西方强国殖民弱国的人类文明交往新模式,它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力量”思维,又融合了西方文明累积的“软实力”思想,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面向世界的从容自信,这种创新性思想的集成将会深刻影响世界思想体系和全球战略格局。


面对人类价值制高点,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超越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文明复兴,特别是超越了现代化进程肇端的西方文艺复兴,以其包容互鉴、持久地贡献于、丰富于人类多样化的文明体系,而孕育出一种新质的文明形态,这种新的文明观聚焦于正在建构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讲好价值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既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软力量”的吸引力,体现大国心态和文化包容特质;更要依赖文化“软实力”的辐射力,充分展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意创新能力。因此,讲故事要体现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尤其是作为美美与共内核的“价值共享”的前瞻未来,这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遵循的前提。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有讲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真相与源流,才能消除外部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发展道路的误解,从而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历史和传统的亲和力。中华文化主张的“和而不同”处事原则,可以为世界各种利益纠纷与冲突提供实现各得其所的选择。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相比从中国看世界,更需要从世界看中国和中国的未来。


文艺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的最佳方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艺有着独特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用文艺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要着力传播中国主流文化包容的价值观,以情怀感召天下。文艺并非风花雪月,而是要在书写时代强音中把中国的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大势关联起来,以文艺的价值传播润泽人心。世界互联互通在于民心相通,当代文艺要在精品创造中关注普通人的情感与社会心理诉求,真实地反映中国人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形象地传达中国人的生命律动、心路历程与价值诉求,张扬中国人在回应自然、社会、自我挑战中的积极努力,既描摹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写好自由职业者、打工者、创业者的精彩故事,向世界传达他们的心声,富于感召力地向世界说明当代中国人创造的奇迹和精神追求,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亲近感。实践经验表明,文艺的低视点、小切口讲述故事,往往会收到良好效果,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乡愁》《舌尖上的中国》是最好的案例。


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要着力塑造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形象。毋庸讳言,国际社会特别是在某些西方人心目中,中国形象是“古老的、陈旧的、历史沧桑的,文化上神秘而难以接近的”,尽管中国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但中国给外部世界的印象始终较为单调刻板,很大程度上缘于文艺作品形象的单调化、扁平化。流行的艺术形象,主要是熊猫、孔子、太极、长城和功夫等,多样性不足,尤其缺失当代文化创造,可喜的是网络文艺和网络文学正在扭转这一局面,中国当代文艺的活力刺激着西方文化的神经。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就要展示多样化的中国,变“复杂”中国为“多彩”中国,发掘并塑造全面、多元、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不断丰富更新中国的标识性符号,在故事的接地气中表现中国的活力和生气,积极传播那个已在世界中并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样化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彩生动、担当有为的中国。“命运共同体”意识要落实到人世间,书写人世间至爱情感中的真善美,就要讲出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故事,把公平、正义、真理、公道、自由等出于人类良知及理性的共同价值表达出来。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就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世界舞台上,G20峰会主题晚会《最忆是杭州》以《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梁祝》《高山流水》《天鹅湖》《月光》《我和我的祖国》《难忘茉莉花》《欢乐颂》等曲目,所展现的就是一幅幅“美美与共”的画面,艺术地表达了天地和谐、劳动之美、爱情不渝、知音相遇、挚爱祖国,以及向往自由、追求和平的情愫,这些审美共通感和共享价值,就是“命运共同体”的艺术效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展示了中国大国外交理念,还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文明互鉴视野中以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达成共识,它不是某种强势文化或者文明的单一覆盖,而是凸显文明的丰富多彩、平等、包容的文化价值追求,张扬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汤姆森甚至认为,“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