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分重要。我们感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对加快建设师德师风的四个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四个统一”的要求,不仅适用于高校教师,也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教师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只有坚持“四个统一”,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们广大教师才能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统一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之中。如何将教书与育人二者有机地结合统一,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礼记》曾讲: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要用自己渊博的见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教好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对教师而言,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技能,凝练育人本领,使教书与育人两方面和谐统一,努力实现教育事业的价值目标。教师能否教好书育好人的关键,在于他的综合素质,包括精深的学养积累、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敬业精神,精通自己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博采相关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厚积薄发,占领学术高地,做面向学生的学术对话者,做学生学习的谆谆善导者。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是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曾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进行交流时,只有30%的信息量通过语言来表达,而另外70%都是由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第二语言系统来传达的。作为老师,自身需要恪守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把这种态度渗透到自己的言行中,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把言传与身教统一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伟大教育事业中。言传与身教之所以相统一,是因为它们在教育功能上都具有知识教育、道德示范、人性陶冶等特点。“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教师的良好行为和高尚风格即是不教之教,无言之诏,“不教之教”胜于“教”。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帮助学生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质,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促进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要牢记使命,不忘职业操守,传递正能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言传和身教的统一。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这里的“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认识万事万物要从“道”开始。求学问道是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要求,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关注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勇于探索、善于回答时代提出的命题,彰显学问价值。关注社会不仅是学问的价值取向,也是学问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教师求道不应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应该本着完成小我成就大我的心态,倾力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自由是所有一流学校孜孜以求并赖以立足的最为宝贵的根基,是科学文化繁荣的必要前提。一定程度的学术自由客观上能够为学者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学术自由强调为学者提供追求科学真理的条件保障,以宽松的学术环境来保障追求真理的自由。但任何自由均是有条件的,离开纪律的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也是如此,二者辩证统一。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术规范,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学术自由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为学者们发挥思想库作用创造了条件。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倡导学术自由,并不代表着可以放任自流。学术自由需要学术规范的约束,学术成就需要学术规范去评定,缺少了学术规范,不仅会造成学术界一片混乱的景象,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四个统一”是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就会出现合乎时代需要的新气象。
(作者: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凤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