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已深深地溶于我们的血液

发布时间:2018-03-20 06:47:25  |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许耀桐  |  责任编辑:申罡

作为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学人,我们的教学与学术生涯始终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已深深地溶于我们的血液,赋予我们活力和创造力


40年前的1978年,在标志着启动改革开放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我正在大学学习,是政治系的一名学生。那时,恰值学习哲学课程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老师把会议发表的《公报》,作为领悟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重要文献,因为《公报》揭示了经济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公报》指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这些论述振聋发聩,阐明了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必将引起政治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而能够引起社会变化的推动力就是改革。当时,不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得认真动情,课后我们的学习也格外地起劲投入。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由于那时临近期末,老师还明说了,期末的课程考试要涉及《公报》的内容和精神。所以,我们哪有不认真反复学习的!


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学习,我从中感受到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党,肩负着强烈的改革使命。从那时候起,我个人的成长也紧紧地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了一起。毕业后,我留在大学工作,随之又开始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都是以改革为主题的,硕士论文研究当代中国的干部制度改革,博士论文扩展至研究整个的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和改革实践。可以说,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学人,我们的教学与学术生涯始终离不开改革开放,关注最多的是改革开放,研究成果也多半是关于改革开放的。改革开放已深深地溶于我们的血液,赋予我们活力和创造力。


我对改革开放的三点认识体会


改革开放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国发展的强大推进器。40年来,我对改革开放的学习和思考,集中地讲有三点认识体会。


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伟大的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当代中国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改革,直接催生了中国的强劲崛起,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且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着一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指标,是坚持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没有GDP持续和有效地增长,就没有社会的政治、文化、国防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也难以保证改革向着持久、纵深的方向发展。从GDP增长的情况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GDP总量仅为3650亿元,相当于2122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39.79万亿元,约6.04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万亿美元而跃居第二。2017年,中国的GDP达到82.71亿元,约12.24万亿美元,与19.36万亿美元的美国成为世界上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仅有的两个国家。再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381元,为世界倒数第二位;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3817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居世界第69位。而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俄罗斯以人均8058美元排名74位,低于中国。当代中国的强劲崛起,确实震撼了世界。


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最深刻的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邓小平曾经指出,过去共产党闹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共产党搞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一场进一步解放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伟大革命。不仅如此,当代中国的改革,不仅要革自身旧体制的命,任务艰巨无比,而且还对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都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砥砺前行、进取不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向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变。第一,实现了从前工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1978年中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第一产业28.1%,第二产业48.2%,第三产业23.7%,是一个尚未工业化的国家。2017年中国三产的比重是:第一产业占7.9%,第二产业占40.5%,第三产业占51.6%,迈入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100年里,只要不发生战争,都要紧紧地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搞建设。第三,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第四,实现了从闭关锁国到全面开放的转变。中国发生的四大转变,从生产技术形态、经济运行方式和政治路线方针等层面,完成了向着现代化的社会转型,真可谓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四大转变集中起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三是中国改革开放坚持了正确的原则和策略,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像中国这样超大型国家,决不能鲁莽改革,毕其功于一役,搞“休克疗法”的激进式改革。首先,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原则。市场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发展的驱动力,政治改革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反对任何脱离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实际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当然,政治体制改革也并非完全被动,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适时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其次,确保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是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保持社会稳定,就不能离开党的领导。再次,必须坚持渐进式改革的策略。为此,中国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是最有智慧的策略,是最为奏效的方式。现在,随着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中央决定要“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也还需要“摸石头”,二者结合起来,仍是为了渐进式发展。


改革开放“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要说对今后改革开放的期冀,我认为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将改革进行下去。曾经在一次培训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改革40年了还要继续?”“改革究竟何时才能结束?”我理解,可能有人感觉改革开放算是大功告成了,或许觉得改革时间太长难免疲劳,应该鸣金收兵了。我的回答是,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当代中国的改革,归根到底是以陈旧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为对象,针对着旧体制的弊端进行彻底、全面的改革,建立起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而这样的改革,异常困难复杂,目前任务远未完成,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需要“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路漫漫其修远兮,改革惟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否则,不但改革的未竟事业无法完成,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付之东流。只有继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如期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