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要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以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创新方式方法为关键,以协同联动为保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化建设,切实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一、遵循“三大规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科学性
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确保工作成效。《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系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性手段,其各项建设工作绝不可随意妄为。严格遵循“三大规律”,深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政治育人效果的根本保证。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好“总开关”。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好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引导大学生把握历史规律,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激扬青春梦想,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坚韧不拔之志,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3]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指向远大理想,也要瞄准现实关切。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力避脱离实际的大话、空话,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知行合一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首先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其次要坚持教师领航,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并自觉做到“四个统一”,即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4]第三要坚持学科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坚持求真、求实、求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主动回应社会和学生关注热点,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建设优势、人才聚集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5]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注重分析学生特点和实际,工作上突出“三个紧贴”。[6]一要紧贴时代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变基本原理为生动道理,使根本办法成管用办法,让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二要紧贴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情感丰富等特点,注意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让思想政治教育“真管用”;三要紧贴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期待,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教育的总体“漫灌”和个别“滴灌”相结合,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让思想政治教育“入人心”。
二、“三讲”思政课,构建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大课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需聚焦问题、直面短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说理讲解不透彻,教学过程形式化;理论与现实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教学内容表面化;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教师自说自话;实践环节不足,教学纸上谈兵,过分抽象化;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落后僵化等。结果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教、学两张皮,教师讲的学生不爱听,学生爱听的教师讲不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说服力。
解决上述问题,要善于方法创新,更要勇于思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兼具知识性、政治性和思想性,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是主要功能,其过程复杂且漫长,教学主体要多、教学形式要活、教学内容要新、教学时间要足,才能确保教育效果。因此必需改变单点着力的传统工作思路,不囿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努力实现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常规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形成内涵丰富的“思政大课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必需“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7]可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体系化建设是关键。为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本着“上好每堂课、讲清大事件、影响所有人”的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三讲”模式,即 “课上老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构建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开展教师精讲,就是要求教师概念讲清楚、理论讲透彻、方法讲明白,教师认认真真讲好一堂课,学生仔仔细细学懂一堂课,真正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不断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沿用好办法,形成“3模块+2考核”教学模式。所谓“3模块”,是将一次90分钟的课划分为3部分:教师围绕专题精讲45分钟,班级围绕专题研讨25分钟,学生自由发言20分钟,变灌输性课堂为启发性课堂,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所谓“2考核”,是指全面实施过程性考核和开卷考试。过程考核涵盖课堂作业、讨论发言、实践调查、杯赛参与等多项内容,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由变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加大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比例,弱化死记硬背,强调活学活用,提高学习效果。
开展专家活讲,就是紧密结合国内外政治形势、经济社会热点,通过专题讲座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现实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别开生面地开展品德教育,真正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不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面向学生开设一系列讲坛、讲座,包括“微言大义达人讲堂”、“对话华水”、“新生加油站”等,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进校园面对面地话理想、谈人生、讲局势、学理论。其中“微言大义达人讲堂”已成功举办50余次,荣获河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开展文化常讲,就是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通过文化滋润心灵、涵育德行,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真正实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的目标。打造正能量校园风尚,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自发成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简称MMD)学习研究会,至今已有22年历史,曾荣获河南高校百佳大学生社团、河南高校年度大学生社团、河南高校最具人气大学生社团等多项荣誉。2017年11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同学们第一时间将 MMD学习研究会更名为MMDX学习研究会,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学校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杰出校友、先进集体,基于此学校推出以全国优秀大学生孟瑞鹏为代表的“华水好人”系列宣传活动,设立先进人物纪念馆,举办“我为正能量代言”主题活动等,营造和谐向上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传统课堂教学为核心、紧密结合第二课堂、主动融入文化课堂的“三讲”模式,突破了三尺讲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局限,使传统教学不再囿于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学时,形成主体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持久的思政大课堂,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想政理论课的获得感。
三、工作“四联动”,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建设大格局
《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需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因此,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要进行系统规划,注重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进行整体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过四个方面联动,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格局。
理论与实践联动,让课堂内外生动起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时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解决好从普遍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突破点。实践形式要贴近大学生实际,让学生喜闻乐见;实践内容要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好学生的真实困惑;实践指导要规范到位,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四课联动”实践活动,以杯赛促教学,具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尚德杯”演讲比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举行“鉴史杯”历史情景剧比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组织“明理杯”课程辩论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进行“筑梦杯”微视频大赛。 “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实践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对活动主题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学生大胆讲、机智辩、努力演、用心拍,巧妙融入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社会现实,主动回应学生心声,让历史不再遥远、信念不再冰冷、说教不再苍白。为保证效果,学校还专门组织力量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教程》,明确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和实践要求,方便学生记录心得。“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活动在河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传统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联动,让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就在哪里”。当今是互联网时代,上网是青年人的生活日常,他们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信息技术的巨大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势在必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身份匿名、即时快捷的特点,开辟网络 “思想咨询站”。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关心和帮助学生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善于“抓网”,勤于“联网”,勇于“红网”,秉承以育人为本、以服务为先、以引导为重的理念,以关心关注关爱学生为出发点,以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建设“华水苇渡”微博矩阵,包括“校务华水”“师慧华水”“学聚华水”“达济华水”等多个微博,就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问题答疑解惑。“华水苇渡”已成为华水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8]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和开放的特点,将互联网打造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孵化地”。互联网蕴藏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微言大义达人讲堂”正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开展自我教育的典范。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微博自主邀请校外知名专家、“红色大V”来校作报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要我听”到“我要听”的重要转变。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华水学子还自发创办了“华水习风微语”微信公众号,自觉开展“听习之语,扬习之声,践习之言”学习活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让所有课堂参与进来。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必需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窘境,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开展课程思政,要把握好两点。一是,避免形式化、概念化,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实际,找好着力点,将思想教育落到实处。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非常注重讲好华水故事、传递华水声音、弘扬华水精神,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华水特色的价值观教育,例如为各专业学生开设《水利水电工程概论》,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中华水文化》,获批成为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建设水利博物馆,设立水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承办全国防汛抗旱知识竞赛,创办刊物《水文化研赏动态》,开设水情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水利知识,形成正确水利观念,培养“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水利精神,涵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主题活动为关键,以场馆建设为支撑,以组织建设为保障,集知识传播、文化熏陶、精神养成于一体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华水人“情系水利,自强不息”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真正为学生解答应该在哪儿用力、对什么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等现实困惑。二是要注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引进百余门优质网络课程,加大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程建设力度,强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智慧、职业素养、道德理想等方面教育。
教学部门与职能部门联动,让教育过程贯穿起来。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没有各个部门协同联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化建设就不能实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过多项制度安排,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一系列综合改革,构建各部门协同机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得到全面保障。学校专门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统筹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系统建设。校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调研,听取汇报,解决问题;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走进思政课堂听课调研,进行经常性工作指导。增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为基层教学组织,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学科列为校级重点学科,优先立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到各专业学院担任学生班导师,实施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道德水平、理论功底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自觉意识。严格实行新任教师岗前试讲验收制度、听课评价制度,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体系化推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长期探索形成了“三讲四联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在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方面开拓创新,以构建“思政大课堂”和“工作大格局”为突破点,充分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优秀课程,充分发挥了教学主渠道功能,有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首发于《中国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3][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5]王清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三大规律[N].河南日报,2017-1-12(6)
[6]郭战伟.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N].河南日报,2017-10-11(10)
[7]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8] 王清义.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河南日报,2012-2-20(1)